上海:“一减一加” 教育提质

发布时间:2024-11-14 16:56:18 来源: sp20241114

原标题:上海:“一减一加” 教育提质

日前,上海市未成年人暑期活动项目信息平台正式上线,5000多项活动供学生和家长自主选择。这是上海坚持家校社协同育人,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生动缩影。

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项目化学习,打造科学教育“中央厨房”,通过作业改革撬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以资源盘活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作为全国“双减”改革试点地区,三年来,上海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学校教学主阵地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在减负提质的同时,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强化校内校外协同发力,在“一减一加”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业改革——

撬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什么样的作业,称得上是一份好作业?

“一天一页,轻松搞定。既有新课预习法宝,又有课后巩固复习,作业量少了,写作业的积极性提高了,以往我最缺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升。”上海市宜川中学附属学校学生孟梓菡很喜欢“瘦身”后的作业。宜川中学附属学校科研室主任苏治芳介绍,“双减”后,学校加强作业研究、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各学科备课组精心研究课程标准、研读教材,在题量上做精减,在题型和要求上增加选择性,在设计上体现实践性,研制形成覆盖一到九年级的课后作业资源。

“双减”政策实施三年来,上海坚持做强学校主阵地,通过作业改革有效撬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健全学校作业管理制度,指导学校完善作业管理细则,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建立作业管理办法和作业公示制度,多数学生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上海市卢湾中学在七年级地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学习中创设“在上海引种沙棘”情境;基于学校空中花园利用率低的问题,设计《未来校园“空中花园”梦想改造》项目。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浦东实验中学的“桥梁建筑师”项目中,教师将“改造曹家沟桥”作为驱动性问题,开展融合数学、物理、地理、劳动、信息技术学科的综合学科实践。学生通过实地测量、问卷访谈、查找资料,完成数学建模、搭建模型,经历桥梁设计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科能力、工程思维、跨学科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海市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常态化开设“社区小主人”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小区环境和设施,采访居民,寻找社区管理的“赞点”和“痛点”,提出改进建议。

课后服务——

为学生健康成长加油

“双减”为学生减出了时间,充实了成长。上海加强制度保障,全力提升课后服务育人价值,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记者了解到,上海在全面实施“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民心工程的基础上,从2021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实施“5+2”(每周5个工作日,每天至少2小时)“作业辅导+素质活动”相结合的课后服务,服务对象从小学生延伸到放学后所有愿意留在学校参加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生,基本实现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

同时,上海出台义务教育学校的课后服务经费补贴标准,不向家长收费,由财政予以保障。

上海还在全国首创素质教育“大众点评”平台,整合各类校外教育服务资源,构建“引入—评价—退出—持续供给”的运作机制,建设上海市学生素质教育优质资源平台。在建立资源共同体机制、课程资源持续更新扩容、平台功能迭代完善和平台衍生主题活动等方面,取得良好的应用成果。截至2024年年初,该平台已形成“在线公益课程”“进校服务课程”“校外行走课程”等三大课程体系,涵盖科普科创、艺术人文、体育锻炼、健康安全领域,汇聚7000多门优质课程资源,包括3600多门在线公益课程、2000多门进校服务课程、“上海小囡行走地图”1200多条行走路线,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满足学生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提供了更多选择。

校内外合力——

探索科学教育新范式

上海不断创新科学教育模式,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培育未来的创新人才。

三年来,上海市努力创建“市—区—校”协同,“家—校—社”联动的中小学“大科学教育”工作格局,系统推进浦东、徐汇、普陀、虹口、宝山等5个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和上海中学、华二附初、洪庙小学等39所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的建设。此外,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教育集团为试点,上海探索构建大中小学纵向贯通、校内校外横向联动的科学教育新范式。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上海多个区通过校内外协同,助力课后服务优质科创资源共融共享。长宁区少科站开发了包含14个主题的22个科技类活动项目,形成区内课后服务“送教上门”活动清单,供学校自主选择。

上海还组织“院士专家进校园”等活动,引导社会专业机构向学生公益开放,探索从课堂主阵地到社会大课堂,内外发力,汇聚高科技企业、高校实验室和校外科技场馆等高水平科学教育资源,打造科学教育“中央厨房”,持续优化科学教育校外资源供给,形成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记者 颜维琦)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