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3:05:28 来源: sp20241122
我国中学历史教材编修,不仅是为了帮助中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其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编修委员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以史育人,扎实开展工作,全面完成修订工作。这里,结合《中国历史》教材修订,谈一点儿心得。
坚持通史体例,体现中国历史发展方向
培育中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首先要贯彻唯物史观。中学历史教材贯彻唯物史观,主要通过记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体现历史的基本发展方向,体现历史发展的本质,让学生领会什么是正确的历史观。
这次修订,改变了原来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体例,完全按照通史体例进行编排,更加全面呈现不同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基本面貌。如将八年级上册原有的“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关内容,按时序融入近代历史主线的叙述中;将八年级下册原有的“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三个专题单元的有关内容,融入不同历史阶段史实的讲述中。这一调整,更有利于突出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阶段性特征,更有利于学生建立起清晰的历史时序、更好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这样安排,学生可以通过史实的学习,领会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外交的变化,领会近代中国历史和新中国历史的巨大区别,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
关于人类文明起源,各国学者有不同认识。中国考古学发掘和文明起源研究,把早期城市、社会分工、私有制和阶级出现、早期国家产生,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基本标志。教材充分吸收我国考古新发现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把原教材“远古的传说”一课,修改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介绍了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说明中华文明起源与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说明早期城市、社会分工、私有制和阶级出现以及早期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学者对文明起源和发展研究的新成果,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认识。
加强唯物史观教育,要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形态理论,了解中国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些是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的重要观点。学习历史,不仅要记住那些最重要的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要明白历史发展的规律,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中国历史中社会形态的发展节点,在教材中都有适当说明。
这次修订,还更加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用。教材修订强化了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叙述,阐明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修订后的历史教材在抗日战争胜利相关内容中,加写了一目“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全民族抗战中的历史作用。突出了这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用就更加鲜明了,历史本质就更为突出了。
这次教材修订,还明确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含义,明确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结束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含义。修订教材强调,抗战结束后,人民盼望和平。但国民党借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拖延时间,积极准备发动内战。国民党以为准备好了,便推翻了“双十协定”和政协协议,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这场内战是国民党反动政府挑起的,人民武装力量是被迫应对内战的。这样修改,就明确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含义。
爱国主义教育是树立正确历史观的重要一环
爱国主义教育,对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而言,是极为重要的。这对于他们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历史观,是不可替代的。历史知识学习是中学生“培根铸魂”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中华文明史有5000多年,历史过程极其复杂,主流和支流交叉存在,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同时出现,学习历史,应该学哪些内容?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考虑到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正面效果,我们的历史教材主要写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规律,写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主流,写影响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写推进历史前进的正面人物。
教材要彰显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引导学生认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上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典籍,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文化从未中断的国家,对世界文化史有重大贡献。要让中学生知道,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民族英雄,从中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历史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新修订的教材中,历史文化名人增至100多位,思想、科技、文学、法律等著作增至100多部,四大发明及各领域的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增至90多项,书画、音乐、舞蹈、雕塑、器物等艺术作品有140多件。通过这些学习,学生能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注重革命传统和党史教育
修订后的历史教材更加注重讲述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充分反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程。一是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指导,严格按照党史四个阶段的划分安排单元结构,更加突出新时代的伟大变革,较为完整地搭建了中国现代史教材内容体系。二是更加突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充实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战、维护全民族团结抗战大局的史实;充实了局部抗战、东方主战场等内容,整体讲述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抗战。三是进一步突出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四是突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突出了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历程。五是进一步充实英雄人物,如黄兴、方志敏、杨靖宇、赵一曼、杨根思、郭永怀、蒋筑英、罗健夫、谷文昌、黄大年等;进一步充实党的精神谱系,如抗战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塞罕坝精神、特区精神、女排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
加强国防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全套教材高度重视加强国家主权意识和海洋意识教育,以史实为依托,讲述新疆、西藏、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南海诸岛等作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渊源,增强学生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主权安全的意识。一是充实有关重大历史事件。如在抗日战争部分充实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发表;充实新中国不同时期国防外交和推进祖国统一的举措和成就。二是优化涉及疆域的地图选用和设计,如增补古今地名对照;将不同历史时期台湾的名称标注在历史地图中,说明自古以来台湾就是我国的领土。
教材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重点讲述各民族在我国历史上交往交流交融,从而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引导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一是单独设置“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一课;在明朝部分设置“民族关系”子目,介绍奴儿干都司和隆庆和议等内容。二是重点充实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成就,专门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目,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取得的成就。
中学阶段,历史教育是加强“培根铸魂”的有力手段。修订后的历史教材,比较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讲好这套教材、学好这套教材,对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坚定历史自信具有重要作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一环。
(作者:张海鹏,系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编修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