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9 01:48:03 来源: sp20241119
中新社 北京10月13日电 题:走近一线地震观测员:为地球“把脉”助力短时速报
中新社 记者 陈杭
“目前北京地震台监测台网共有199个监测点位,遍布各个区,时刻监测着地下的震动。”现年43岁的冯刚,是北京地震台地震观测技术室主任,已在一线扎根21年。他说,地震监测工作就像为大地“把脉”,通过对地震波进行监测和分析,为地震速报工作提供宝贵数据。
地壳每天都在运动,看似平静的地面下,时有大小不一的地震发生,甚至许多不为人所察觉。如何测定?如何实现短时速报?
记者12日跟随冯刚及其同事,从北京市区驱车近百公里去往“藏”于东北部山区的一处地震监测台,看地震观测员们如何开展日常工作。
此次一行人的目的地是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南山村的北京地震台,始建于1975年,主要开展震动测量,进行震级计算,包括深度、位置、烈度。
10月12日,北京地震台地震观测技术室主任冯刚与同事对地震监测台开展设备巡检与维修。 中新社 记者 贾天勇 摄从远处看,一座灰白色的房子在周围高大的树木包围中若隐若现。一行人携带装有设备的工具箱与双肩包,走过一段杂草丛生的山路,便抵达建于山前阶地上的地震台。
打开地震台大门,放下背包,用数据线连接地震数据采集器与笔记本电脑……冯刚和同事开始检测仪器设备中的相关数据是否存在偏离。
10月12日,北京市地震台地震观测技术室主任冯刚对地震数据采集器内的数据进行检测。 中新社 记者 贾天勇 摄伴随科技进步,北京地区地震监测能力日趋提升。从以前的模拟记录时代发展到现在的数字化时代,地震监测仪器越来越精细化,可广泛应用于地面、地下等各种环境。
“尽管数据采集器内的数据已实现后台可视化,但按照工作要求,每年都要对各个监测点进行日常巡检。”冯刚说,来自不同监测点的数据,对准确及时判断地震影响关系重大。
今年9月北京地区曾出现一次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9月1日15 时34分,北京顺义区(北纬40.14度,东经116.48度)发生2.7级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
冯刚称,除位于平谷区南山村的地震台外,北京密云、怀柔、朝阳、海淀等区的监测点也会测量到数据,将相关数据汇总后,可判定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等信息,并向社会发布。
采访当日,记者在北京地震台地震预警综合业务大厅看到,电脑屏幕上正显示一次地震速报模拟演练的情况。伴随警报声响起,来自监测点的数据曲线振幅明显增大,工作人员现场查验数据并通报:北京(某)山区发生2.0级地震,震源深度9公里。经人工核定,震级为1.7级,纬度是39.94度、经度是116.18度。因震级大于1.5级,发送至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速报系统。
在北京地震台地震预警与速报室主任白永福看来,北京地震台地震速报实行全年24小时值守制。目前,通过应用数字化设备、加强台网建设密度,北京地区地震参数和震动信息产出时间也在不断缩短,从分钟级别不断提升,达到最快信息产出的速度。
10月12日,北京地震台地震预警综合业务大厅内开展地震速报模拟演练。 中新社 记者 贾天勇 摄为筑牢抗震救灾和减少地震人员伤亡的“第一道防线”,中国地震局于2010年开始筹备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预计于今年年底全部竣工验收。北京市目前正在全力推进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北京子项目建设,形成了平均台站间距约10千米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网。如今,项目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分钟级地震烈度信息服务能力。
“地震烈度信息对于政府救灾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冯刚说,地震观测员是一个平凡的岗位,但把平凡的事做好即不平凡。他将一如既往坚守地震监测一线,在聆听大地脉动的同时守护千家万户的安全。(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