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发布时间:2024-12-30 08:08:40 来源: sp20241230

原标题:北京中轴线:一条擘画了七百多年的文明线

一条线,擘画了700多年。

照着商周的模样、秦汉的形状,比着魏晋的风格、唐宋的风韵,蘸着辽金的遗墨,从中国的元代起笔;跨过元朝近百年的金戈铁马,纵贯明朝270多年的斑斓岁月,穿越清朝入关后260多年的风云际会,一路纵笔如戈;记录下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的瞬间,奋笔疾书过革故鼎新、救亡图存的篇章;挥如椽之笔书写新中国的历史,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豪迈,传承千年文脉,表达人民意志,擘画出新时代的文化风采。

这条线,就是纵贯南北、联接古今的北京中轴线。

时光在中轴线上再添新标高——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这是世界对中国的认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从辽陪都到金中都

没有古老的京城,就没有今天的中轴线。

北京为城,由来已久。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国,建都于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镇,遗址至今尚存;封黄帝之后裔于蓟国,建都于今北京广安门一带。燕国灭蓟国,迁都于蓟城,称为燕京;秦朝设蓟县;两汉时期设燕国;北魏时期改为燕郡,北齐时期于燕郡设置东北道行台,北周时期将此东北道行台改为幽州大都督府;隋朝时期改幽州为涿郡,唐朝时期又改回幽州;公元938年辽太宗定幽州为南京幽都府,作为辽的陪都。宋辽金时期,东北游牧民族兴起,“燕云十六州”是大宋王朝头顶的一颗雷,成为宋、辽、金三朝三国血拼之地。宋朝第二任皇帝赵光义率部,与辽战于今天北京西直门外的高粱河畔,宋军大败,北宋痛失幽燕之地。此后三百年间,宋朝与辽打、与金打、与蒙元打,北宋打完南宋打,杨家将打完岳家军打,梦想收复失地。“燕云十六州”成为两宋心中的痛,痛得泪涕飞,一直痛到灭亡。上溯三千年,各封国、王朝、民族在幽燕之地反复争夺,战争的结果之一,是北京城逐渐形成,战略位置日趋重要。

所以说,北京城的根,在西周的燕都蓟城。这里踞北扼南,地望形胜,西、北、东三面环山,有太行山脉、燕山山脉拱卫。崇山峻岭之中峡谷深涧密布,守则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出可以通往西北方向蒙古高原、东北方向松辽平原;正南方向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纵马奔驰,可以“一鞭直渡清河洛”。燕蓟之地因而成为联结东北、西北、华北和南方地区的交通要道,掌控北方重地和边塞要地的军事重镇、边关门户,战略位置险要。有诗曰“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金人看重此地,认为“燕都地处雄要”,是能“控制南北”的战略要冲,当为用兵之地。辽朝看重此地,把古之蓟城、幽州、燕京,提升为辽朝的陪都,建成经济文化重镇,开启了北京都城史的序章。

金朝灭辽国、灭北宋之后,江淮地盘扩大,认为“帝王都会,亿万年太平悠久之基,莫燕蓟若也”,必须调整指挥中心和政治中心。公元1153年4月,金朝海陵王完颜亮下诏,将都城从黑龙江的上京(今哈尔滨市阿城区),迁往“地势宽厚,关塞险固,总握中原之夷”的燕京城,是为“金中都”。金朝统治者甚至下令“削上京之号”,平掉和拆毁了上京的宫殿、宗庙、王府,誓将搬家进行到底。由此,从“城”到“都”的燕京,开始从“陪都”到“首都”的转身,北京建都史从序章走向第一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