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观中国|访谈)走进中国共产党“翻译国家队”:三中全会《决定》是如何翻译的?

发布时间:2024-11-19 02:25:50 来源: sp20241119

   中新社 北京8月4日电 题:走进中国共产党“翻译国家队”:三中全会《决定》是如何翻译的?

  作者 曾玥 黄钰钦 谭馨章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7月21日,《决定》全文公布,当晚十个语种的外文译本发布。这份逾2万字的《决定》是如何翻译的?如何“以翻译为桥”向世界讲述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近日, 中新社 “近观中国”栏目走进中国共产党“翻译国家队”,专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主任张士义和西班牙籍专家、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安永,请他们讲述背后的故事。

图为7月26日,张士义(左)与安永交流翻译工作。 中新社 记者 张祥毅 摄

   中新社 记者: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如何翻译的?翻译过程有哪些亮点?中外专家如何相互配合?

  张士义:对外翻译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文件,是党中央作出的决定,对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翻译团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策部署,精心准备、周密安排,安全、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了会议文件的翻译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这次文件翻译工作的重头戏,全文约2.2万字。因为这个文件的新内容多,而且专业性很强,所以外文翻译工作也有新的特点和亮点。我介绍三点:

  一是翻译队伍水平高。外文翻译团队共有百余人,汇集了不同单位的翻译专家。其中,半数以上具有高级职称,还有各语种的外籍专家参与文件译稿的润色工作。

  二是翻译工作效率高。在集中开展翻译工作期间,大家每天工作时间平均在10个小时以上,翻译工作效率比平常高出很多。

  三是外文译本质量高。翻译工作期间,我们专门组建了答疑小组,负责查阅相关专业资料,确保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准确到位;及时就新概念新表述的译文译法进行会商,达成共识;十个语种都有外籍专家参与,帮助润色译文,使其更加通达。这些做法都是译文高质量的保证。

  中外专家分工明确、合作紧密,这是高质量完成全会文件翻译工作的成功原因之一。按照工作流程,中方专家负责初译、改稿、核稿、定稿、通读等环节。外籍专家是外文译本的第一读者,在通读、润色、改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使外文译本更容易被受众理解和接受。

图为7月26日,张士义在北京接受专访。 中新社 记者 张祥毅 摄

   中新社 记者:每到党代会或党的全会闭幕后,官方媒体总会第一时间发布会议文件的权威译文。这样的做法是如何形成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向世界传递了哪些重要信息?

  张士义:根据党中央统一决策部署,需要在第一时间对外发布党的会议文件的官方译文,尽量和中文稿的发布时间保持同步。我想,这一方面是党中央重视对外传播工作,尽可能让世界上关心中国发展的各界人士在第一时间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最新政策和理论观点,另一方面,这也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坦荡胸襟、人文关怀和开放形象。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内容丰富,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不仅语言表述新颖,而且蕴含着观点、理念和政策的新突破,具有时代性和新鲜感。这个文件向世界传递的信息,除了这些丰富内容之外,还有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坚定信念、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坚定立场,以及推动世界各国聚焦发展和破解难题的引领担当。

  安永:我注意到,这份文件非常突出的一个亮点是大量出现“全面”“系统”“统筹协调”等字眼,以及多次提到完善、深化、健全各方面体制机制等表述。中国在保持政策一贯性和连续性的同时,结合时代的特点和需求,对政策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在当前的新时代,中国提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除上述表述外,文件多次强调中国对于“高质量”和“高水平”的追求,例如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表述。正如《决定》中提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对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对于高质量发展的追求,体现在文件提及的创新发展、绿色低碳、生态文明、城乡融合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等诸多方面。这使我想起西班牙的一句谚语——“renovarse o morir”,意思是“不革新,便消亡”。时代在变化,所以必须要革新,一个人不可能永远用老一套的方法做老一套的事情。

图为7月26日,安永在北京接受专访。 中新社 记者 张祥毅 摄

   中新社 记者:您能否举例介绍《决定》中哪些表述的翻译令您印象深刻?对于关键重要表述,如何通过翻译准确体现其意涵?

  张士义:文件中有许多新概念新表述,比如首发经济、未来产业、耐心资本、概念验证等。对我们中央文献翻译团队来说,工作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必须刨根问底,把有关概念和表述理解得非常透彻,才能准确翻译。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份文件标题文字的理解和翻译。怎样理解前后两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应该如何翻译?我们的英文译文有两个选项,分别是翻译成“and”或“to”。经过集体讨论并征求权威部门意见,我们的英译文采用了译法“to”,其他各语种也参照英文表述进行统一。

  其他涉及具体概念的翻译,在对原文理解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各个语种的译法具有一定灵活性,以便外国读者更好理解文件内容。

  安永:《决定》提出“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其中“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的表述令我印象深刻。这8个字的表述含义非常丰富,“破”和“立”是事物发展矛盾运动的两个方面,体现了辩证法的内容。这句中文翻译成西语是这样的:llevar conjuntamente las actuaciones de establecimiento de lo nuevo y las de eliminación de lo viejo con prioridad a las primeras para después hacer las segundas(要把建立新事物和破除旧事物结合起来,优先“立新”,然后“破旧”)。

  这个例子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我们在翻译工作中面临的经典难题——中文仅一个字就可以表达丰富而复杂的含义,而短短8个字的中文表述,翻译成西班牙语却是很长的一句话。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时常面临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并且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矛盾:一种是紧贴着中文本义翻译,另一种是在翻译中添加背景和引申义的说明。译者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作出决定,在什么时候使用哪种方式更为恰当。

  考虑到“破立并举、先立后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我们最终决定采用第二种译法,将这8个汉字背后蕴藏的含义全部翻译出来。

   中新社 记者:您参与《决定》翻译有哪些收获?在与中外专家合作的过程中,有什么令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安永:在这次的翻译过程中,我们遇到一个名词叫“首发经济”,它的英文表述是“debut economy”。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因此在西文语境中,还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词。

  中国专家经过各方查证后解释道,“首发经济”是指国内外品牌推出新业务、新模式、新产品的一种经济活动。我们大概理解了它的含义,但还没有完全消除疑虑。

  一天早上,在开始工作前,我们一起收看早间新闻,其中一则消息提到,一个冰淇淋连锁品牌将其亚洲首家提供热食的餐厅落户上海。看到这条新闻之后,大家都眼前一亮。我们看到了翻译内容的真实案例,正实实在在地在中国发生着。由此我们进一步明白,“首发经济”指在市场中引入新元素的一种经济活动。

  尽管在西文语境中并没有找到对应表述,但我们发挥了译者的创造性,最终得到一个相对满意的译法“la economía de estrenos”。从这个故事中,我得出了一个结论:要想翻译好、讲述好中国故事,就必须要充分了解中国。(完)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