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郁的乡情

发布时间:2024-11-17 07:34:22 来源: sp20241117

  《乡愈》:王学武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的老家有个湖,弯弯秀水漫过山麓,碧绿是清泉汇聚的颜色,彩带是环绕着湖畔的公路……”在王学武新著《乡愈》里,描写浙江淳安的文字带着浓浓乡情,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我那远方的家乡,会不会有了新的变化?

  久别重逢,再见一面,可以是老友之间,也可以是自己和故乡。小时候,故乡的山川风物润色了童年时光,长大后,我们为梦想远赴他乡,但记忆中的故乡没有褪色,时不时回家看看,成为人们慰藉乡愁的共同选择。在我们的文化视野中,乡愁不仅是社会话题,也是文学母题。无论是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游子情怀,还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直抒胸臆,抑或是余光中“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的一唱三叹,都让人感同身受,勾起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感怀。

  在乡情这方宽阔的文学空间里,王学武从13年前开启了与故乡新的“相遇”。起初,这些寄托乡愁的质朴文字发布在网络社交平台,引发网友的关注和共鸣,后来结集为“孝亲三部曲”和《乡读手记》,《乡读手记》还入选了国家新闻出版署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这次,作者推出第六部乡情、亲情作品《乡愈》,表达对乡村巨变的感怀、对回归亲情的期盼和对思乡之情的思考、对乡情乡愁治愈心灵的抒怀。

  多年以来,作者书写的主题没有改变,书写的笔触逐渐拓宽。“故乡是走过太多次的一段路,有时是那段路上的梦想;故乡是曾徒步赶船,如今公路村村通。”新作中的不少诗歌散文,都尝试用具体意象关联起乡村的变迁发展,传递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不变的,还有平静的笔调、平实的文字、平缓的故事。山川风物、家长里短,说到底,是故乡的生活景象触动了读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那一桌的菜,满屋飘香。围一桌的亲,近在守望”“故乡是一瓶辣酱,有时是一包冻米糖”……无论是宛在眼前的美食美景,还是淳朴善良的乡里乡亲,都给读者留下较深印象,让人好像从字里行间嗅到了家乡泥土的味道,于是便牵挂起那里的人、事、景。

  借由乡情抒怀,故乡从实体的存在化为心中的精神家园。留住乡愁就留住了人生的来时路,它会提醒我们,走得再远,也不要忘了为什么出发。乡愁远不只个人私密的情思,而是与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故乡、我们的祖国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乡愈》选择将亲情、乡情、爱国情贯通起来书写的原因。作者说:“乡情是亲情的延伸,爱国情是乡情的升华。”可以想象,那些背井离乡努力奋发的学子,那些远赴边疆保卫祖国的战士,那些走向海外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的普通人,他们的思乡之情,一定转化成了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热忱。

  除了阅读《乡愈》这样的文字,今天要记住乡愁,还有很多方式。我们可以在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阿炳《二泉映月》、马思聪《思乡曲》等音乐经典中倾听乡音乡韵;还可以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感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浓郁乡情。正如电视剧《乔家的儿女》编剧杨筱艳分享自己创作的缘起:“一次回国,我下了飞机,坐上大巴车进入南京市区,那些高大的、遮天蔽日的梧桐树映入眼帘。刹那间,我热泪盈眶——回家了,这才是我的家乡!这些梧桐激发出我深藏于心的对家乡的爱,这爱如同海浪一般澎湃。我想借助电视剧让更多观众体会家乡之于自己、之于人生的意义。”

  用文艺的方式留住乡愁,让我们的思绪从作品里的故事飘向远方的故乡,汇入给予我们无穷力量的精神家园。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4日 20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