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08:48:32 来源: sp20241130
中新网 北京10月13日电(记者 应妮)圆明园石柱回归展10月13日在圆明园正觉寺开幕。7根石柱文物也是继马首铜像之后又一批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此次回归的石柱文物共7件,均为汉白玉材质,通高约80至92cm,立面有雕花造型,品相较好,推测均来自西洋楼遗址区。这些石柱正面纹饰以西式番花、贝壳纹等西洋雕花为主,侧面花瓶内花束则以具有吉祥寓意的牡丹、玉兰、荷花、菊花等中国传统花卉为主,圭角卷云纹、开窗的海棠线雕刻方式等亦与中国古建望柱、栏板相同,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文化内涵。
7件石柱文物原系圆明园建筑构件,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后流失海外,后为挪威卑尔根科德博物馆及西挪威艺术博物馆收藏。
2013年12月,中坤集团、北京大学及科德博物馆签署三方合作协议,约定将7根石柱运回中国,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协议约定:中坤集团为科德博物馆提供专用于其馆藏中国文物艺术品整理、保护研究以及展馆修缮的资金支持;北京大学与科德博物馆将建立长期学术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德博物馆馆藏中国文物的鉴定研究等相关工作。三方的合作旨在通过七根石柱的回归,以及今后在文物整理和研究过程中的合作,进一步推动中挪文化沟通和交流,同时也是中挪友谊的生动见证。
此后,国家文物局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到相关情况后,持续关注事件进展,就文物进境申报程序等问题多次给予中坤集团、北京大学指导建议;并与财政部保持沟通,持续推进扩大国有公益性收藏单位进口藏品免税政策覆盖面,争取使该批石柱尽早运回中国。
2023年3月,该批石柱通过海运的方式被运回中国。
2023年6月30日,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专家开展实物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7件文物为汉白玉质地,工艺精湛,浮雕雕刻花卉、缠枝几何纹饰,具有中西合璧的文化因素。其质地、纹饰均可与现存圆明园西洋楼遗存的文物对照。该组文物保存较完整,略有风化痕迹,据工艺、纹饰和材质情况,可定为真品。该组文物原存于科德博物馆,该博物馆旧藏中有大批民国时期文物。原持有者于民国时期曾长期在中国工作,该组文物应为其在此时期获得并流出中国。”
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促进了多批次海外流失文物的回归。在此次7根石柱回归过程中,社会力量慷慨奉献、主动作为,高等院校热心支援、建言献策,抓住海外收藏单位相向而行、释放善意的有利契机,国家多部门统筹引领、保驾护航,保护机构尽心履职、勇于担当。各方密切合作,历经10年,最终促成石柱回到原属地。(完)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