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孙治国:郑和研究为何在世界上热度不减?

发布时间:2024-11-30 09:51:13 来源: sp20241130

   中新社 吉隆坡10月26日电 题:郑和研究为何在世界上热度不减?

  ——专访中国郑和研究会秘书长孙治国

   中新社 记者 陈悦

  中国郑和研究会秘书长孙治国说,近年来,他走进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处处感受到郑和这个名字的热度;体会到当地社会对郑和的纪念;感受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郑和研究与日俱进。为何时隔600多年,“郑和热”依旧,郑和依然受到多国多地学界的关注和研究?孙治国近期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解析其中原因。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近期,郑和研究会和马来西亚马六甲在地郑和研究者考察马六甲五屿等地,有何新收获?

  孙治国:今年年中,我曾和马六甲当地文化界人士在马六甲海岛发展局局长阿查哈的大力支持和安排下,亲身前往马六甲五屿岛探访郑和遗迹。

  马六甲五屿在中国古籍《瀛涯胜览》中就曾被提及。据该书记载,从占城往正南方向航行,如果日丽风和,8天就可以到龙牙门。再向西走两天,就能够抵达满剌加。满剌加附近海上有五个小岛(屿),被叫做五屿。满剌加就是今马六甲。

  我们在五屿实地考察发现,岛上有15口年代久远的古井,可以推测在郑和下西洋时此地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在五屿上还发现过部分明代日用品。

  根据此次实地探访,结合古代文献资料和马六甲当地馆藏文物,我们和当地学者认为,五屿岛马来文名字“wu shu”可能来自闽南语发音。在唐宋年间、最迟不晚于南宋年间,这里已成为远洋船舶在马六甲期间的补给和停泊点。在郑和下西洋驻节马六甲期间,具备地理优势和丰沛淡水资源的五屿岛和黄金海湾一带的海域,很可能是郑和船队大船的停泊地点和补给基地,众多船员再由此利用小船往来阿莱鲁容(马六甲河)河段及老城区(马六甲河)河段以作交流、经商之用。

  通过这次合作考察,可以得到很多启示。首先,这说明郑和研究在世界很多国家都很活跃,还在持续推进,简而言之就是“郑和热”热度不减。其次,可认识到,通过国际合作推进郑和研究,尤其是深入到郑和船队足迹所在之处,开展实地合作研究大有可为。

   中新社 记者:可否请您介绍当前世界各国郑和研究的总体情况?

  孙治国:长期以来,郑和下西洋是多国学者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作为中国郑和研究会的负责人之一,我长期致力推动世界各国郑和研究的交流与合作。我看到,从亚洲到非洲再到欧洲,从太平洋到印度洋再到大西洋,各种不同肤色的学者都被这位东方航海家所吸引。截至目前,海内外已经有30多个郑和研究团体和组织,遍布五大洲。英国、美国、日本、法国、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俄罗斯以及很多非洲国家都有致力研究郑和的学者或团队。

欧盟立法机构欧洲议会在其斯特拉斯堡总部举办的“郑和下西洋”图片展。钟欣 摄

  马来西亚马六甲是郑和下西洋在海外留下最深印迹的地方之一。这里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遗址、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比如“三宝山”“郑和将军路”“三宝井”“汉丽宝公主井”“三宝公庙”“五屿岛”等。马六甲各界对郑和抱有友好感情,不但当地学者、文化界人士继续研究郑和,传承郑和精神;马六甲官方也注重纪念郑和,将郑和相关遗址和纪念郑和相关活动作为推动中马交流、促进马六甲旅游发展的重要平台。

   中新社 记者:“郑和热”与郑和研究为何热度不减?

  孙治国:从历史定位来看,郑和下西洋,开启了大航海时代的序章。郑和下西洋,给所经之地都带来很多正面效应,受到所经之地民众肯定和怀念。同时,郑和精神对当今世界也有着启迪意义。

  回顾历史,郑和船队把中华科技文化集中展示到海外,引起世人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郑和强大的船队,带给各国的是丝绸、瓷器、茶叶、冠服、历法、图书、铁器等,也是文化的润泽。

2016年7月11日,当日是第十一个中国航海日,郑和·世界航海邮票展在郑和故里云南晋宁县举办。刘冉阳 摄

  以马来西亚为例,郑和船队当年到马六甲,“赐头目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建碑封城……遂有满剌加国”。郑和还在此建设了海外基地“官厂”。

  浩荡的船队架起文化、经济交流的桥梁。大量历史资料和遗迹充分说明郑和下西洋大大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郑和之后,大量华人移民海外,被称为“下南洋”,这可以看作是郑和下西洋的继续,也促使中华文化广泛影响诸国。

作为闽江门户标志,罗星塔原为古代港口航海灯塔的标志,早在明初就绘在郑和航海图中和以后的《航海针经图册》里,是国际公认的海上重要航标之一,有“中国塔”之誉。张斌 摄

  另一方面,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浪潮都呼唤有着以和为贵、平等相待、互利共享、交流互鉴等内涵的郑和精神。这种精神始终受到各国人民的普遍欢迎,所以郑和的故事能在600多年来广为流传,热度不减。

  比如,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人们到处为郑和建庙树碑,记载他的恩泽,香火历600多年而不衰。各国还留下许多用“三保”命名的地方,流传着大量郑和的故事和传说。对郑和的纪念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中新社 记者:中国郑和研究会未来将如何进一步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助力“郑和热”?

  孙治国:加强国际合作推动郑和研究,进一步弘扬包容、合作的郑和精神,是中国郑和研究会未来几年工作的重点。我们希望通过加大国际合作交流,聚焦优秀的研究成果,增进学术交流的力度,促进海内外研究人员形成协力,让郑和研究越来越热,取得更多成果,进而弘扬中国海洋文化,增进文明互鉴。

2017年7月11日,中国航海日,郑和纪念馆在郑和故里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开馆。刘冉阳 摄

  郑和精神符合和平、和谐、合作的世界潮流。郑和研究正跨国际、跨种族、跨宗教,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我相信,这定能为推动更广阔范围内的民心相通提供助益。(完)

  受访者简介:

  郑和强大的船队,带给各国的是丝绸、瓷器、茶叶、冠服、历法、图书、铁器等,也是文化的润泽。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