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数字赋能“大思政课”实践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24-11-27 19:43:03 来源: sp20241127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笔者认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借助教育数字化的东风,推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数字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增强数字活力,是推进“大思政课”实践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赋能实践内容体系创优

  开发数字资源。以“数字+”为抓手,挖掘生动鲜活的教学素材,充分开发利用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等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数字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加工、编码、修饰,突出实践导向,形成一批地方特色鲜明的“大思政课”实践优质数字资源,以优质资源融通转化拓展和丰富“大思政课”实践内容精准供给。

  打造内容新形态。通过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将物理空间的教育元素扩展至虚拟空间,把红色旧址遗存、革命文物资料、城市发展成果变成实践素材,通过追寻历史遗迹、探寻历史脉络、观摩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感悟过去、现在和未来,提升“大思政课”实践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推动内容动态更新。以数字技术提升社会大资源供给的可持续性和品质稳定性,建立动态更新、实时共享的“资源池”,打造实践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优质实践资源在更大范围的共建共享,提升“大思政”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赋能实践教学体系创优

  建设云平台。依托数字技术把地方红色革命旧址、红色革命纪念馆、红色革命村落等建设成开放性强、体验感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实践云平台,联结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善用社会大课堂。

  打造新样态。运用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打破时空限制,开发“大思政课”实践虚拟教育场域,根据不同的实践内容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沉浸式思政课”等独具特色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拓宽“大思政课”实践主体范围,通过邀请行业专家、教学名师、劳动楷模等开展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场景,为师生提供跨空间的真实场景再现,有效打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样态。

  构建新生态。利用大数据系统生成智能数据信息库,探索“数字化云平台-实践课程端-实践教学端-实践成果端”的“一平三端”实践教学数字模式,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多元素嵌入,多维空间联动,推进“大思政课”实践智慧教学和智慧管理。“一平三端”实践教学数字模式融通内容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学习体系和师资队伍,形成“大思政课”实践数字生态良性循环。

  赋能实践评价体系创优

  提供精准成效追踪。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将海量、复杂的实践信息进行优化整合,输出可视化、可量化的分析结果,丰富学生实践环节的过程性成长数据观测,让教师更为直观、全面了解学生实践情况,进行“大思政课”实践成效精准追踪。利用数字信息技术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掌握学生实践情况,建立5G云端衔接数据分析系统,实时跟踪“大思政课”实践成效和趋势,实现对学生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的精准把握。依托大数据画像技术分析学生实践表现、心理状态、精神态度、社交能力等数据,形成系统、科学的画像和数据质量报告,因材施教,精准教学。

  进行评价闭环管理。借助数字技术,不仅能够精准靶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而且能够通过多维信息数据精准抓取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实现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智能学习效果记录、转移、交换、认证,做出精准的反馈统计,智能生成全样本学习风貌。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大思政课”实践评价的立体图谱,实现动态反馈改进,形成评价体系闭环管理。

  加强数字生态安全。通过信息技术对海量实践数据进行跟踪、加工形成准确、规律的全息数据,互相关联,动态印证,不断呈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动态状态。根据不同学生主体设计数字档案,依托云计算技术的统一构架,实现统一存储、管理、利用,建立标准规范,建立多维模型数字报告。加强数据管理,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确保数字化评价体系的数字生态安全。建立数字档案的安全保障体系,从物理层安全、网络层安全、系统层安全、应用层安全和管理层安全实现应用及内容的安全防护,确保“大思政课”实践电子档案的来源可信、管理可信、技术可信、长期可用,为“大思政课”实践的发展性和建设性提供服务。

  赋能实践学习体系创优

  升级学习体验。通过虚拟赋能现实,打破现实情境与历史情境的藩篱,创设高质量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与社会“对话”的实践情境。在情境式实践中,英雄人物不再只是一个名字或者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物,百年党史不只是平铺直叙,而是可感可意的壮阔历史。通过虚拟赋能现实,真实再现红色革命场景,让学生立体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信念,从中汲取智慧力量,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转变学习态度。利用数字技术搭建新型社会时空结构,通过 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构建虚实交互的智慧平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提供传统实践无法实现的立体化体验,实现更高的知识保留程度,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实践模式,促使学生从被动实践到主动探索的转变。

  创新学习模式。依托大数据画像技术因材施教,塑造符合教育主客体需求,融合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数字空间的实践教学场景,建立跨年级、跨班级、跨学科、跨时空的学习共同体,营造师生平等、开放的实践空间,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师生思想碰撞和交流,建立和谐信任的协同学习模式,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

  赋能实践师资队伍创优

  赋能虚拟教研平台建设。依托“互联网+”开发虚拟教研新模式,建设“教师研修”虚拟平台,构建跨专业、跨校区、跨地域的数字集体备课系统和教师研修培训系统,强化数字研讨。例如教育部建设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网络支持系统、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资源开发系统、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审核评估系统、高校思政课教师基础数据系统、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培训系统等,构建共建共享、系统集成、全面覆盖的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教研系统。

  赋能教师教研能力提升。借助虚拟教研平台强化数字化集体备课,深耕教师成长的数字沃土;实现高效沟通、快速分享,推进名师示范引领,分享先进的教学理念、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优秀的教研经验,助力教师教学发展,提升教师教研能力和水平。

  赋能教师队伍建设。从教师教育、教师发展、教师管理和教师素养提升等多个维度建立教师数字信息系统,推动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建立可视化监测平台,为教师队伍建设决策科学化、治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提供数据支撑;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赋能。

  新时代“大思政课”实践要以教育数字化的大背景为契机,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实现“大思政课”实践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基金项目:教育部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21JDSZK155)的研究成果,2022年度福建省高校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骨干培育计划(JSG2022009)的研究成果】

  (人民网)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