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22:28:32 来源: sp20241224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王诗涵
发于2024.7.15总第1148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今年初,歪果仁研究协会YChina的创始人高佑思启动了尘封近4年的视频摄制计划——在机场随机“抓”老外,为在中国转机的游客担任一天免费导游。
“我们很想念外国游客来华的潮流,想最早找到第一批过来的人,真实记录他们第一时间体验到的惊喜与文化冲突。”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去年底以来入境免签政策逐渐复苏,拍摄计划也随之重启。今年1月以来,高佑思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郑州等机场接待了来自10余个不同国家的游客,完成了18次拍摄。
据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今年上半年,通过免签入境的外国人总计854.2万人次,同比增长1.9倍。其中,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被网友称为背后的“顶级阳谋”,成了社交媒体上最火爆的“流量密码”,捧红了一大批海外博主。
被中国网友亲切称作“蜜雪夫妇”的英国博主Taz和Libby,在144小时免签政策的催化下,已经三刷中国:去年底,第一次用144小时免签去上海;今年初,第二次去北京;第三次,正式办理旅游签,在4—6月游历了成都、新疆、西安、重庆、张家界、广州和深圳。
Taz和Libby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每一次旅行都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尽管还没有确定时间,他们已计划今年回到中国,开启4.0之行。
不断扩容的免签朋友圈,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向中国的旅游系统抛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怎样能将初次来华的游客们,转化为越来越多的“蜜雪夫妇”?
144小时,旅行冒险“体验卡”
7月5日一早,来自英国的游客Alex降落至北京大兴机场,计划中转后前往中国香港参加朋友的婚礼。这是他第一次来中国,在朋友的推荐下,他选择办理144小时落地免签,开展为期5天的旅行。
“平时我不太有机会能来到世界的另一边,所以我想,这次先去紫禁城和长城逛一逛,一定会非常有趣。”Alex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因为落地后才能确认手续,出发前他有些紧张和担心。
在大兴机场设置的独立144小时临时入境许可申请区域,Alex填写完临时入境外国人入境卡,前往相关窗口接受审核后,便能获得临时入境许可签发。
飞常准App显示,当天,大兴机场共有34个进港国际航班;在上海浦东、广州白云、北京首都机场,则分别有232个、117个和93个。据大兴机场边检站数据,今年以来已累计为2.6万余名外国人签发过境临时入境许可,其中签发京津冀144小时过境临时入境许可1.6万人,较去年同期增长20倍。
大兴机场边检站边防检查处副处长李思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机场口岸日均申请144小时免签的外国人约100名,高峰时期每日达200人。“今年3—4月迎来高峰,最多时会出现一个航班30名游客集中申请的情况,为此我们划定了专用候检区,增设叫号机和等待座椅。同时也拍摄了一则英语指南视频发布在外媒,解释办理流程。”
去年以来,我国先后对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新增与新加坡、泰国等7个国家互免签证。自去年11月以来,位于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对外开放口岸,已对54个国家人员实施了72/144小时免签政策。
“144小时属于中间型政策,具有免签的色彩,但又有限制,能够对已有的免签政策进行补充。主要服务于中转型游客,以增加他们在停留时间内旅游、认识中国的可能性。”中国旅游研究院入境旅游研究主管刘祥艳博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当前,中国重要的、消费能力较好的客源市场已享受免签政策,144小时政策对没有免签的美英等客源市场还有可发挥作用的空间。
“过境免签有效有4个条件:有效护照,飞往第三国(地区)的机票(不能在国内转机),填好入境卡,务必遵守停留范围的规定。”6月底,刚结束了初次144小时体验的韩国游客高准皓,在小红书兴奋地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因为忙于工作和考试,来不及办理旅游签的他,决定在爱丁堡至首尔的途中,在上海完成中转旅游。“6天时间探索2座城市还是很够用的,但感觉一下子就过去了,我很享受,也很舍不得离开。”高准皓提前下载了中国常用互联网软件,在上海和杭州打卡了静安寺、外滩、西湖、灵隐寺等景点,吃上了火烧云餐厅,收获了网友“攻略做得真不错”的一致肯定。
甚至,有几十位外国网友在他的评论区晒出航班,留言向他请教:“请问我这样去可以吗?”只体验了一次中国游的高准皓,俨然已变成了贴心的“客服”。
“第一次来中国很适合用144小时免签政策,第二次就可以正式用旅游签了!”他向《中国新闻周刊》感叹,“中国太大了,只去一次感觉像没去过一样,我要突破地理限制,探索其他更壮阔的地方。”
“中国太大了”,也让一些外国游客遭遇了“小麻烦”。同在6月通过144小时免签政策找朋友游玩的日本游客建治,就在出发前经历了一波三折:他从冲绳出发,原计划从北京直飞第三地的航班突遇取消后,改签至上海转机来北京,但这并不符合144小时政策规定,只得再度改签,从东京转机来北京。
“我们在签发时会确认游客的酒店预订情况和行程,提示他不能离开京津冀区域。在日常工作中,也会碰到部分游客因超出停留期限和区域而面临行政处罚的情况。”李思雨解释。
多位受访博主、导游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尤其对于初次来华的外国游客,大多数人对中国的地理认知极其有限,甚至不清楚景点的分布状况,分不清许多城市,因而在理解144小时政策的“设计”时,也感到吃力。
“许多国际游客很可能会因为理解不全面,由于出、入境城市超出活动区域范围被滞留机场,从而产生失望情绪和不满意。”刘祥艳表示,此外,具有高密度国际航班的机场也有限,以京津冀为例,尽管天津、石家庄的机场也在适用口岸之列,但航班数量决定了实际情况仍以“北京来,北京走”居多。
从优化政策的角度,刘祥艳建议,应使政策表述更为清晰且易于理解和传播,或是根据实际情况将出入境口岸限定于几大特定机场,或是加快打通各区域之间的不互通的政策限制。
过境免签政策已有了11年历史。2013年,上海、杭州、南京陆续获批实施72小时免签政策,后于2016年进一步延长至144小时。“政策推出了这么多年,今年在互联网流量的推动下好不容易出名了,如果相应的落地没有跟上,岂非可惜?”她感叹道。
能否成功“种草”?
面对这轮新客,如何能在他们心中“种草”中国旅行,从政府到旅行机构,都在想招儿。
从年初“接老外旅游”的高佑思发现,除了国际航班增多,3月以来,机场还出现了新的服务柜台,如银联、支付宝、携程等站点,以及境外来宾支付服务中心等。“不过,目前中转的游客还是以留学生、商人和旅游达人居多。”高佑思表示,“抓人”仍有难度。
外国人成为“新客”的第一步,都是要解决中国的手机支付、互联网使用等基础问题。“How was your first day in China(你在中国的第一天怎么样)?”已成为外国游客间的流行问候语。
4月的一个凌晨,喜欢周游世界的法国游客Sylvie落地北京,计划开展7日旅行。次日一早,她却又折返到机场咨询台。原因在于,她原计划到酒店购买本地SIM卡,到了却发现只能在机场购买,只好度过了没有网络、借助酒店WIFI也无法使用手机应用的一夜。
Sylvie被高佑思发现时,正在通过翻译软件尝试沟通,而当时柜台的服务人员并不会说英语。介入完成翻译后,高佑思感到疑惑:“这是离出口最近的服务外国游客的柜台,为什么工作人员却不会说英语?”
“2019年时这种问题已然存在,我们也一直呼吁改善外语环境,但至今也仍然欠缺。”刘祥艳指出,尤其对于北上广三大入境口岸城市,基于国际航空港的定位,应提升国际化服务、信息服务的水平与能力;各机场在奥运会、亚运会、广交会等赛事期间,会阶段性增强相关服务,随着未来入境游的进一步发展,可考虑将其转为常态化。
“旅游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碰撞、不适应甚至不愉快,但这正是奇妙之处。有时候‘不适应’才是旅游的意义,许多外国人来旅游也不只是单纯为了方便和顺利。”高佑思坦言,外国人适应中国的生活方式往往需要一周的时间。
游客适应得越快,意味着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探索旅途。他认为,“当下更需要被解决的问题是,如果没有任何本地朋友的接待,如何能让选择自由行的外国游客,在一天内快速学会二维码支付、国内软件使用、地图使用等”。
对于这些初次来中国体验的“小白”,解决他们的痛点,也意味着新增的市场机会。已有旅游集团开始“试水”,与当地文旅局、机场和航空公司合作,推出标准化的免费旅游产品。
携程集团海外市场总监张成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参照世界范围内其他较为知名的中转地为短途过境游客提供的服务,例如新加坡樟宜机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机场,4月中旬,携程国际版Trip.com在上海浦东机场设置了站点,向转机游客推出“免费半日游”的产品,包括免费机场接送、24小时移动上网服务、外文导游,以及3条主题线路。
“目前绝大多数的中转游客,都源自从欧洲出发,经上海中转,前往新马泰等东南亚旅行热门国家的长途飞行路线,具有10—20小时的转机时间。”项目刚推出的时候,张成杰每天都会亲自跟团听取反馈。他表示,产品策划的初衷在于要让游客“种草”,“因此,外滩、豫园等经典地点必不可少,这样才能让游客有兴趣走出机场,信任我们”。
还有不少城市,想要分上这块“蛋糕”,或进一步抱团。6月,河南郑州官宣将推进144小时免签政策落地。3月,安徽也公开表示要加快推动外国人这项政策落地执行,与沪苏浙联动实施。此前均为独立口岸的四川和重庆,则在4月表示将联动实施144小时政策。
安徽省文旅厅对外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尤业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地已于6月底基本完成了文旅场景外卡POS机和ATM/兑换点的部署工作。“政策落地后,对我们服务接待境外游客的能力,包括旅游产品研发、服务接待、政策扶持等都提出考验。”
“对于想进入144小时免签活动圈的城市,尽管作为直飞目的地的吸引力、航线支撑能力受限,但可以将北上广三大口岸城市作为入境游客集散分流地,在距离自身更近的入境口岸,想办法‘抓住’游客。相比于面向海外做营销推广,或许是更节约成本、更高效的方法。”刘祥艳建议。
China Travel,新的流量密码
144小时免签政策推行十余年,“一朝天下知”,离不开海内外社媒的流量推动。
“免签政策最成功的一大变化,我认为是吸引了来自各国的视频博主,他们通过自己的流量窗口展现出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感受,直接促进了他人想来中国的意愿,也帮助中国打开了窗口。”同为“洋网红”博主的高佑思说。
在青岛生活的曲晴,感受到了这种新变化:除了总能在海边看到欧美人和韩国人,5月以来,她的手机也开始被外国人霸屏。“自从点开了第一个外国旅游博主的视频,我开始主动订阅,平台也一直推荐,结果一直看到现在。”她最喜欢看的是情侣博主“Lulu妹在多伦多”,在小红书更新加拿大男友被中国美食喂胖的日常。
“不明白为什么,一些普通的小吃,哪怕是一个街边的炒土豆,看他们吃就能吃出很香的感觉。”曲晴感叹,她最喜欢看外国博主在上海、西安的游记,让她感到平和、快乐和一些小自豪,“虽然在上海,他们可能都是去南京西路、豫园、外滩,吃小笼包也都会被烫到,但不同国家的博主有着不同的感受和表达。我会想:我们习以为常的旅游景点,原来有这么好玩吗?”
《中国新闻周刊》追踪了21位粉丝数超过1万的Youtube博主,截至7月4日,他们在近4个月总计发表了168个以China Travel为主题的长视频内容,其中有10位博主的粉丝数超过10万,有7位博主发表了超10个视频。
从单个视频所涉旅游地看,上海、北京分别出现38次和37次,成都出现21次,深圳、重庆和广州均出现超15次,还有新疆、西安、张家界、云南、桂林、杭州等地。
粉丝数高达97.4万的澳大利亚博主,运营着账号“josie lifts things”。今年2月,她发布了一个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视频,记录了去年底在上海—北京—香港-澳门的旅行;6月,她又回到中国,从广州开始,开启为期5周的旅行。“去年我只游览了两个最大的城市,在现金付款、提前预订景点门票方面都遇到困难,这次,我要来解决这些问题。”她说。
还有许多全球旅行博主因个人特色而受到欢迎。加拿大博主KSquared在上海探访了商贸市场、地铁、星巴克、理发店等,更令网友赞叹的是,他认真参访、记录了中共一大会址;英国博主Jack Aynsley Travel,以“在北京胡同和大爷学了一下午喝酒”“坐了34小时绿皮火车去新疆”等标签而出名。
最“高产”的博主,则有被中国网友称为“蜜雪夫妇”的来自英国的Sun Kissed Bucket List,还有来自爱尔兰的“盖浇饭夫妇”Two Mad Explorers,分别在近4月发布了28和22个视频。
“洋网红”视频的受众认知主要基于三类符号:一是语言文字,即博主说中文产生的有趣互动;二是美食;三是现代化,即博主发现的与西方刻板印象相异的符号,如手机支付、城市建设、中国品牌等。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团队在论文中的总结。
168个视频中,有24个视频完全以美食为主题,12个完全以高铁、火车乘坐体验为主题,甚至有3个视频就“逛超市”拍摄了整集。
以“美国人第一次来中国,完全出乎我们意料”为标题,美国博主Sammy and Tommy的一个视频收获了96.7万播放量,近6000条评论。一位法国博主Sabirna留言道:“我今天一直在看各种中国视频博客,因为我很想去中国旅游,现在躺在床上睡不着。”
至少有35条视频的评论超过了1000条。除了粉丝基数影响,其“流量密码”还在于,博主往往直接在标题、导语和视频开头强调实际旅行观察与西方刻板印象间的不同,例如“我们震惊地抵达中国,一切都是谎言”“他们不想让你看到的中国新疆”“西方媒体就中国的安全问题撒谎了?”……
与China Travel长视频共振的,还有“city不city”“好city啊”在短视频领域的火爆。7月4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甚至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这一现象。这一热梗的创作者、在上海生活多年的美国博主保保熊Paul看到后感叹,“这太不可思议”。
“真的没想到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喜欢,甚至许多不会中文的外国网友也觉得很好玩。”Paul告诉《中国新闻周刊》,“city不city”的灵感诞生于热词citywalk,“我一直都觉得中国人对city的发音很可爱;另外,在上海,大家也喜欢在商务场景中用英文单词代替部分中文,是一种特别的风格;在美国的影视剧里,也有一种特别享受城市生活的表达,例如下班后开心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呈现出一种搞笑的感觉。”
6月,Paul接待了来中国旅行的妹妹,有朋友鼓励他用city一词拍摄视频,呈现和“洋气”一样的音调节奏,“然后就爆发了”。
截至7月6日,TikTok平台数据显示,#chinatravel、#chinatrip的视频作品分别有4.1万个和1.3万个;在抖音平台,#chinatravel话题已达1.9亿次播放。
如何更好抓住风口
“中国开放了免签,意味着为更多人提供了环游全国的机会,能够体验文化、与当地人交流、享受食物,它有助于消除人们多年以来的偏见。在西方,很多人并没有以积极的方式看待中国。”6月26日,在“蜜雪夫妇”的一则总结视频中,Taz说道。
“过去几年的旅行经历教会我们的是,抱以开阔的态度,建立自己的理解,而不被轻易地引导。每个地方都不是完美的,这并不是指要对缺点视而不见。”Libby则表示。
在深圳街头,他们遇见了几位中国粉丝,大家一起拥抱、合影。“在线上,他们的评论总能特别棒地帮助我们计划旅程,线下遇到他们就更酷了,能够听到他们说喜欢我们的内容,看到他们的笑容。”Taz和Libby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相信视频也已经对有兴趣来中国旅游的西方粉丝产生影响。
“对我们来说一个很大的文化冲击是,中国内部存在完全不同的现实,可能与西方世界的认知非常脱节。”Two Mad Explorers 中的博主Luke以“安全”为例表示,西方媒体经常将中国表述为对外国人来说非常不安全的国家,但在重庆的一家理发店落下手机的经历令他难忘,“半小时后我才回去找,发现手机就放在原地。但在我的老家,可能2分钟后就会不见。”
“我平时听到外国游客对中国最高的评价,依次有安全、互联网便利、环境干净、人民很友好、性价比很高等。”在上海组织city bike(城市骑行)项目的导游刘礼超说。
“作为官方话语体系的‘缓冲器’,民间话语对于政治、经济领域敏感、关键的话题能够起到‘软化’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杨奇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旅游包含吃喝住行等普适性体验,能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呈现直观真实的表达。
这与导游们的想法不谋而合:最关键的仍然是为外国游客带去真实、真诚的体验,探索本地的生活方式。
高佑思策划一日游时,首先会尊重和满足游客的三个核心愿望,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让对方感受中国文化:首先带上中国朋友陪同,迅速增进对方与中国本地人的接触,并通过帮他解决交通、支付的问题,使其放松下来;其次,通过对景区的历史科普,帮助对方建立对中国文化的实际感受;接着推介美食,品尝中国味道;最后,源自中国送礼的传统,为客人准备文化礼物。“如果他渴望了解更多,后面一定会回来继续旅游。”他说。
不过,令川渝地区导游康赫略感“遗憾”的,是看到许多视频中的海外博主没有地陪,其景点体验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沟通与了解,尝到的“美食”仍然是商业步行街上的小吃,或者是有出海影响力的品牌。“我会尽力避免带游客去过于‘刻板印象’、千篇一律的地方,一些现代性、年轻化的商场文化可能更受好评。”
海外社交媒体的“流量密码”,也正与线下的旅游体验互相塑造。“今年最明显的是游客总会询问重庆的李子坝,想去穿楼而过的轻轨打卡。他们想要尝试兔头,老外原本是不喜欢吃内脏和头的,可能在TikTok的推荐下尝试了。”四川导游张倩说。刘礼超也发现,除了景点购物,外国游客对逛公园和弄堂也有着浓厚兴趣,例如上海的人民广场相亲角。
采耳、按摩等中式养生馆也成为体验热潮。但流量密码具有不确定性。“无论国内或国际的流量,底层的逻辑都是一样的,很难预期什么样的视频会火。”刘祥艳评价。
在尝到了“自发流量”甜头的服务商看来,提升服务质量之外,推动有效宣传是关键。作为入境游“新手村”的最热景点,上海豫园去年在法国举办了首个出海灯会。豫园股份副总裁胡俊杰表示,出海的信心,正源自此前因开放前来的海外游客的自发传播。“文化交流不能是很硬的推广,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流,让游客发自内心地喜欢,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故事,得到世界的认可。”
如今,144小时免签政策的“流量密码”属性已被发掘。大部分的旅游从业者都在思考的是,如何将这一获取新客的手段,变成真正的“旅游密码”。
张成杰发现,客人回国后会自发分享在海外社交媒体帮忙宣传携程“免费半日游”项目。“但目前最大的瓶颈在于,获客主要来自旅行社、自媒体等间接渠道,较难直接接触到144小时免签政策新增的客群。”他表示,目前已在接洽更多机场的项目落地,希望能获得更多支持。
刘祥艳建议,拿到流量密码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应该形成“组合拳”:公安、外交部门要优化政策设计;机场、航司和海关积极参与信息传递,便利化地面申请服务;市场主体在京津冀、江浙沪等地区内部推出强体验性的碎片化旅游产品。“抓住风口,通过内容的‘反差性’增进海外民众对144小时免签政策的理解。”
《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第26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