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华龙洞遗址开启第四次发掘 探秘30万年前古人类生活场景

发布时间:2024-12-15 17:59:53 来源: sp20241215

   中新网 合肥5月16日电 (记者 张强)“通过此次发掘,把洞壁暴露出来,进一步探索在距今30万年至40万年期间,古人类在这里面是怎样生活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华龙洞遗址发掘队领队吴秀杰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说。

航拍华龙洞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无人机照片)东至县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洞遗址位于安徽省东至县尧渡镇梅源山南麓,遗址发现于1988年底,经多次发掘和清理,已累计发现包括1件古人类头骨化石在内的30余件古人类化石,百余件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器,大量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迹的骨片,40余种脊椎动物化石,以及20余种小哺乳动物化石。

航拍华龙洞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无人机照片)东至县委宣传部供图

  连日来,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们正在对华龙洞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这是继2014年、2015年和2018年之后的第四次大规模发掘,将在今年的4月至6月,以及9月至11月分两次进行。

工作人员正在对华龙洞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东至县委宣传部供图

  吴秀杰介绍,华龙洞遗址是继周口店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以及石器等人类活动证据的更新世中晚期古人类化石遗址。

工作人员正在对华龙洞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东至县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洞遗址陈列馆展陈的东至人复原像。东至县委宣传部供图

  吴秀杰说,华龙洞古人类生存的年代为距今30万年左右,体质特征位于直立人和现代人之间,在演化上属于古老型智人,2015年命名为“东至人”。东至人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唯一同时保存有完整面部和下颌骨的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对于探讨东亚古人类的演化、分布与变异具有重要的价值。

考古工作人员发掘出的一些动物遗骸化石。东至县委宣传部供图

  据介绍,此次发掘为主动性发掘,通过发掘有可能发现更多的人类化石,有望找到更多的古人类生存活动证据,包括石器、具有人工痕迹的骨片等,分析华龙洞形成的机制及坍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华龙洞古人类的生存模式和演化意义。

华龙洞遗址陈列馆正面。东至县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洞遗址陈列馆展厅一隅。东至县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洞遗址陈列馆展厅展陈的部分动物骨头化石。东至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华龙洞遗址不远处,有座华龙洞遗址陈列馆。目前,东至县已完成华龙洞遗址陈列馆主体建设工程,由原教学楼改建而成,共540平方米。该陈列馆共两层,其中展厅面积130平方米,位于一楼东侧。

华龙洞遗址陈列馆墙上的展板,介绍了东至人与其他古人类的联系与区别。东至县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洞遗址陈列馆展陈的东至人复原头骨。东至县委宣传部供图

  据悉,2019年10月,华龙洞遗址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