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3:35:11 来源: sp20241215
中新网 天津11月1日电 (记者 王君妍)“在900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中,109项是高校教育建筑遗产,这些高校建筑是文化的‘金名片’。”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会长单霁翔11月1日在天津表示。
11月1日,“高校教育建筑遗产传承与发展暨京津冀20世纪遗产高校联盟研讨会”举行。图为《京津冀20世纪建筑遗产高校联盟倡议》发布。 (主办方供图)当日,“高校教育建筑遗产传承与发展暨京津冀20世纪遗产高校联盟研讨会”举行。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在位于天津的第一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之一——河北工业大学(原北洋大学旧址),探讨20世纪高校教育建筑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单霁翔从京津冀的国家战略定位讲到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活化的利用策略,特别分析了高校建筑遗产保护传承的必要性。单霁翔谈到,被推介为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开封),其标志性建筑大礼堂于2024年5月失火,造成建筑物部分屋顶坍塌损毁,令人痛心。
单霁翔表示,很多高校教育建筑历史悠久,也代表了历代校友的共同回忆。有一些优秀的高校建筑,现在面临着保护不善、新校区建设时被拆改等问题。“对于这些高校建筑遗产,我们要进行精心的保护,留下历史的印记与校友的共同思念。这项工作意义非常重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会长马国馨表示,高校教育建筑遗产的保护,除保护物质层面的建筑本身,也应总结与保护高校建筑所代表的人文和精神内涵。“高校建筑的意义不仅仅是‘一座房子’,不仅仅在于它‘好不好看、大不大’,而应从更宽广、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待、研究它们的价值。此外,优秀的建筑师与高校建筑的设计过程中的故事也值得梳理和记录。”
研讨会上,河北工业大学、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协同十余所高校单位,发起《京津冀20世纪建筑遗产高校联盟倡议》。倡议书指出,高校与城市发展共生共存,不仅有为城市服务的校史精神和教育家精神,以及各类活化的文化遗产,更有条件为走向世界文化交流提供前沿互鉴。
根据该倡议,京津冀20世纪建筑遗产高校联盟将开展与国内外具有类似职能属性的建筑遗产保护单位的合作与交流,提升京津冀地区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与建筑师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并策划组织丰富、有特色的建筑文化活动。
该研讨会由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省教育厅科技处主办,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学术支持。(完)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