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教兴国战略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布时间:2024-11-21 20:40:46 来源: sp20241121

  【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笔谈】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以科教兴国战略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从生产力发展进程看科教兴国战略

  回顾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18世纪中叶之前,生产力的技术基础更多是经验,人类处于手工作业阶段,工厂或生产线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学校,生产力发展对科技与教育的依赖性尚不明显。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生产力的技术基础是机器,自然资源、资金和科技成为社会生产的驱动源,科技含量明显增大。20世纪中叶之后,计算机与互联网创生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科技对生产力的作用愈加凸显。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正进入科技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新阶段,人类社会逐渐摆脱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生产力发展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日益鲜明,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新质生产力正在蓬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作为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新方向,新质生产力自产生之时,其发展速度就远超原有生产力,在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催生了新的社会需求,提升了当代社会的总体供给能力。新质生产力以新兴产业组织为载体,在构成要素、内部组合、整体功能上表现出全新的内涵和特征,需要全社会高素质人才、创新型科技、先进型设备等资源不断投入并深度参与。正是因为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社会生产力的形态发生重大演变,时代对教育、科技、创新等要素有了更高要求,科技、教育兴国强国的巨大潜力才更加凸显,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也更值得重视。

  从生产力要素看科教兴国战略

  生产力经济学认为,现代生产力系统主要涵括四个层面基本要素:第一,载荷型或实体型生产力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是生产力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是其他因素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物质承担者;第二,渗透型或附着型生产力要素,主要指现代科技,不以实体方式存在,必须附着于或渗透进实体型要素;第三,媒介型生产力要素,即科技的传递必须附着于某种媒介,主要是指现代教育;第四,运筹型生产力要素,主要是指现代管理。换句话说,现代社会环境和条件下,科技、教育实质上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生产力构成要素。

  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当代社会迅速迈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成为最新的经济形态。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知识进入教育体系得以传承与创新,而教育体系中的知识交融和传授又可激发受教育者进行新一轮的科技知识生产,形成良性循环。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专章论述,从政策层面表达了对三者内在逻辑关系的深刻认识:科技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人才是科技发展与创新活动的核心要素与主体,而人才的培育离不开教育,因此,教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对于当今中国而言,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由此,科教兴国作为国家战略的科学性得以凸显。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不断强化人才支撑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纵深发展,科技生产力快速发展变迁。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呼唤着宏大且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实力得到了质的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真正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突出彰显了人才在先进生产力中的主体地位。这成为深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前提。

  基于此,当前尤其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首先,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破除阻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各类主体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其次,通过扩大开放促使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科技联系更加紧密,使全球科技资源具有更强的开放性、更快的流动性。质言之,就是要充分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努力创建创新型国家,探索极具中国特色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路径。

  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土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持续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包括:首先,助力形成符合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因此,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为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生产关系要更加强调协作、共享、灵活、包容等要素。从科教兴国战略视角看,就要更加重视科技、教育、人才的支撑作用,深入推动产业、科技、教育的联通融合,这要求我们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努力做到教育体系、科技力量、人才培养、产业结构与国家战略之间的有机联动,推动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立项与实施,不断完善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布局。其次,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加快形成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要聚焦创新,加快形成一套符合创新特征、创新规律的新型制度体系,这要求我们进一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良性循环,构建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特别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相关机制。要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特别是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鼓励科研投入,保护知识产权,优化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全面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充分体现知识、技术、人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价值。再次,构建新型国际合作关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重要依托,加强科技和教育的国际合作。

  总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和强劲推动力,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必然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描绘出一幅生动恢宏的改革实践图景。

  (作者:张学文、刘益东,分别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新华文摘杂志社编审;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高校管理教研部副研究员)

  (光明日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