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21 10:27:59 来源: sp20241221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一个国家要实现发展,既要不断发展生产力、积累物质财富,也要不断发展先进文化、丰富精神财富;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经济基础,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精神支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需要,也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客观基础。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历史积淀、现实国情、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物质文明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经济发展是国家强盛、社会进步的基础,只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是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复兴。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同样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昌盛。2023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12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GDP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首先是物质文明发达的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

  精神文明发展是国家强盛、社会进步的精神支撑。精神文明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国家文明发展程度、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精神文明关系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支撑。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人民主体作用的发挥与人民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必然是精神文明富有的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作用。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相互成就。一方面,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另一方面,精神文明的发展和提升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相应的价值指引和精神动力,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成就,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确立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创造了物质文明长期发展的世界奇迹,而且取得了精神文明稳定发展的丰硕成果,文明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显著增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是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也是改革开放的实践智慧。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人类文明由多方面的要素构成,文明要素的协调性关系文明发展的速度和持续性,决定文明的生命力。如果文明内部出现短板,就会形成“短板效应”,导致文明的衰落或中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实现五大文明协调发展。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政治发展的积极成果,社会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开化状态和社会治理的进步程度,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形成的生态制度和生态观念。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分别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社会条件和生态环境。五大文明协调发展,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的整体发展,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内在需要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要求,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密码。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也是中国共产党成就事业的力量源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利益既包括物质生活利益,也包括精神生活利益,这是人民生存发展的基本依存、基本条件。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创造人民生存发展基本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人民生存发展的基本精神生活条件,才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有吃、穿、住、行、用等物质生活需要,也有快乐、情感、安全、尊重、理想等精神生活需要,同时包含健康、学习、就业等成长需要和生存权、发展权、财产权、平等权等权利需要。这些需要不再是一般性的需要,而是更高层次的需要,随着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和成长需要、权利需要将提质升级。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提供高品位的物质生活产品和精神生活产品,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支撑,物质生活充裕、精神生活丰盈,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物质文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精神文明的充分发展,满足人的多维度需求,才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共同富裕具有多方面内涵,也需要多方面条件支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目标追求,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目标。1955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指出:“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邓小平同志在界定社会主义本质时,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也是全体人民的期待和诉求。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这是我们党制定的时间表、路线图。

  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而不是少数人或一部分人;共同富裕不是单纯的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而是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内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在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充分发展才能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精神文明充分发展才能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逻辑必然。

  新时代以来,在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重要进展。通过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实现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整套思想理念、制度安排、政策举措,才能真正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客观基础

  人类文明发展是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基础、提供可能。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增长,促进了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变革,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出现和世界历史的形成,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然而,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其中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协调、不同步,甚至出现二者的背离,一边是财富的积累和膨胀,一边是信仰缺失、物欲横流,物质文明越发达,精神文明越匮乏。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日渐陷入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遏制资本贪婪的本性,无法解决物质主义膨胀、精神贫乏等痼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化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同步甚至背反的问题。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任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相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而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成中华文明的整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单纯的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需要,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径选择。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人类文明发展只有一种样态,资本主义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终样态和最佳选择。事实上,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多种样态,不同国家、民族由于历史传统、发展道路不同,文明形态不可能完全一致,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必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结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客观基础,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生成新的文明形态,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才能更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光明日报)

  (作者:陈金龙,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