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专访常沙娜:花开敦煌 一生所望

发布时间:2025-01-03 09:58:32 来源: sp20250103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 | 专访常沙娜:花开敦煌 一生所望

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年艺术与设计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面向公众开放,93岁著名艺术家、设计家、教育家常沙娜再次走到聚光灯下。

93岁的常沙娜回忆起她在敦煌度过的少年时代的苦乐参半的经历时,情不自禁地微笑。上世纪40年代,她12岁时来到了敦煌。她的父亲常书鸿(1904-1994年),是敦煌研究院的创始院长,致力于保护和保存洞窟内的壁画和佛像。

这位年轻女孩在沙漠中忍受着严酷的生活条件,与父亲一起临摹和保护莫高窟中的壁画和佛教雕像,并通过她的绘画和设计,培养了对敦煌的终生热爱,这种热爱一直延续到现在,通过她的作品展示在巡回展览《敦煌永恒之美》中。

艺术家常沙娜的作品在北京举办的巡回展览《敦煌永恒之美》中展出,包括《三角梅和蝴蝶》。“敦煌是我的家乡。父亲经常说,“沙娜,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

2014年,著名设计师和敦煌艺术学者常沙娜发起了一场名为《敦煌永恒之美》的巡回展览。自首次在北京今日美术馆首映以来,这场由她和她的父亲创作的作品展示了受到敦煌庞大艺术珍藏启发的作品,已经在全国各地巡回展出,提高了保护敦煌遗产重要性的意识。

最近,该展览回到首都,最新一期展览将在中国传统文化博物馆展出,展期至10月27日。

这场展览向一个家族致敬,传承了父亲传给女儿的使命,历时八十多年。这段旅程始于常书鸿决定放弃巴黎的生活,放弃良好前景,回到祖国追寻一个梦想和使命,当然也伴随着不确定性。

他毕业于著名的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院,并在著名的巴黎沙龙获奖。

如果1935年秋天的一天他没有在街边卖书的书摊上拿起保罗·佩利奥的《敦煌石窟图录》,他本来可能会追求自己作为职业艺术家的潜力。这套六卷的书籍展示了300多幅壁画和雕像的照片,揭示了跨越千年的艺术和文化交流的非凡宝库。

多年后,常书鸿回忆起看到那些书籍中生动细节时的敬畏之情,他在书中发现了他以前不曾了解的祖国历史。

他曾经说过:“(壁画中的笔触)强劲有力,甚至比野兽派的作品更加大胆,结构赋予了一种宏伟感,描绘的人物看起来栩栩如生,充满活力。”

后来,他参观了吉美博物馆,在那里他看到了西方探险家从敦煌掠夺来的文物,进一步加深了他想要回国揭示敦煌奥秘的愿望。

常沙娜出生在里昂,在巴黎生活到6岁。在抗日战争(1931-1945年)混乱的时期,他们一家回到了中国。他们最初定居在重庆,她在那里上小学——她仍然记得一些当地方言。1943年底,她经过漫长、颠簸的航程,最终来到了敦煌。

她被那里沙漠的恶劣自然环境所震撼——经常受到沙尘和大风的侵扰。物质上的舒适是稀缺的。这或许有些讽刺,考虑到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处艺术和文化交流绿洲的遗产。

她说她永远不会忘记她在敦煌吃的第一顿饭:一碗加了盐和醋的面条。

“我记得当时我问,“怎么没有肉或蔬菜?”爸爸看起来有点尴尬地说:“太晚了。明天会有羊肉的。”后来我意识到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那里什么都没有,”她回忆道。

“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好,我父亲努力种花种菜。他非常努力。”

然而,敦煌用不同的方式滋养了这个小女孩。“我走进洞窟的那一刻,眼花缭乱。洞窟没有门,面向东方,让阳光照进来。我从未见过如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