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22:07:04 来源: sp20241121
图为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 新华社记者 杨 磊摄
核心阅读
现代信息技术带动了文化体验的定制化、沉浸式、智能化,打破了传统传播机制,增强了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共创,也提升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感知力和理解力
随着科技在传统艺术传承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掌握信息技术也成为文化艺术人才的必修课
通过长远规划和有效举措,培养和汇聚一批既懂中国传统艺术又掌握现代科技工具的复合型人才,在文化新业态迅猛发展的实践中搏击风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催生了新型文化业态,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也给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加快培养一批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文化艺术人才,对于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魅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深刻影响传统文化的接收方式与体验维度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创新插上翅膀。以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与传统文化艺术深度融合,给传统艺术注入灵感,重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手段和呈现形式,深刻影响了当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接收方式与体验维度,为其大众化传播提供新的渠道和路径。
拓宽文化传播的物理边界。故宫博物院数字化工程就是一次技术助力、文化焕新的典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借助3D扫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将馆藏文物数字化,让观众在家中即可通过“数字故宫”平台身临其境地参观展览,甚至与文物互动,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无界传播。很多年轻人用这种方式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深度互动,显示出信息技术在吸引年轻一代参与文化传承上的巨大潜力。在互联网上“云游”传统文化也大受欢迎,借助无人机拍摄、高清直播技术,观众足不出户便可俯瞰长城、纵览北京中轴线、亲历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这些活动吸引众多国内外观众参与其间,以沉浸式体验促进文化交流,让世界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实现不同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巧妙融合综艺、纪录片、舞台戏剧等多种艺术形态,讲述国宝背后的动人故事。特别是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让观众直观立体地接触文物,显著提升了节目的吸引力与传播力。打开手机更是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诗词、书画、音乐、戏曲、舞蹈等文艺内容正搭乘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型媒介形式扑面而来。无论是音舞诗画节目,还是“古画+国风音乐”情景式表演,这些新的表现形式在传统艺术的要素互通和传播媒介的优势互补中,进一步激发传统艺术创新创造的活力。
连接数字时代的广泛用户。据统计,当前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15.45亿户,其中大量用户通过移动设备接触传统文化艺术,这直接推动其数字化内容的消费增长。放眼全球,现代信息技术带动了文化体验的定制化、沉浸式、智能化,打破了传统传播机制,增强了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共创,也提升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感知力和理解力。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趋势将会进一步深化。
人才是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关键
人才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统艺术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随着科技在传统艺术传承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掌握信息技术也成为文化艺术人才的必修课。
一批人才主动扩充“工具箱”,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焕新传统文化。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利用数字化技术,将馆藏的古籍善本、甲骨文、金石拓片等进行高精度扫描,确保这些珍贵资料得以长期保存并易于公众访问。一些传统艺术从业者利用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创作表演视频,提升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上的能见度和影响力。还有一些音乐家和音频工程师合作,通过现代音响技术记录中国传统音乐,甚至复原古代乐器的音色,让人们听到“历史的乐音”。
新兴艺术从业者主动探寻传统宝库。在数字艺术领域,如数字绘画、动画、游戏等,中国的原创作品越来越多地融合了传统艺术元素,如结合皮影戏元素的动画短片、水墨画风格的电子游戏等。这些作品的成功,得益于那些能够将传统艺术精髓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创意人才,特别是青年艺术人才。他们不仅传承了技艺,还通过创新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展现了人才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人才成为数实融合、科艺融合的有力实践者、推动者。实景演出《印象·西湖》以西湖为舞台,以自然山水为背景,将与西湖有关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代表性元素创造性重现,借助高科技手段再造“西湖雨”,把杭州的城市文化和自然山水浓缩成一场艺术盛宴。航天员王亚平把传统手工艺扎染带入空间站进行扎染实验,在现代航天科技场景里展现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越来越壮大的人才群体自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自如运用现代科技工具,在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技之间不断开拓可能性,成为文化创造力的鲜明写照。
培养一批既懂中国传统艺术、又精通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和丰厚滋养。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实现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这就需要通过长远规划和有效举措,培养和汇聚一批既懂中国传统艺术又掌握现代科技工具的复合型人才,在文化新业态迅猛发展的实践中搏击风浪。
注重交叉教育与融合培养。当前,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往往被视为两个独立领域,大学里文学、书法、美术等人文科学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等技术专业通常是分离的。应考虑打破过于细化的专业壁垒,开发跨学科课程,促进艺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深度融合。不少院校已经在传统艺术类专业以外,尝试开设新兴交叉专业,如数字艺术、艺术经济、智能交互设计等,探索培养既熟稔创作原理又精通科技手段、善于运用新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复合型人才。未来还需加强师资队伍的跨领域培训,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平台。利用线上教育、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强化对文化与科技互相融合的引导。鼓励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中国传统艺术主题的科技项目,促进研究成果的市场转化。依法保护数字知识产权,支持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创新型企业。鼓励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科技融合项目,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记录、保存、展示、传播和创新,如数字化民俗节庆、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等。加强开发基于传统文化的数字产品和服务,如在线教育、虚拟旅游、数字艺术品等,激发市场需求。
提高社会大众对信息技术助力文化传承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构建全面支持复合型人才培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有利环境,加强公众教育与宣传:通过媒体、网络、社区活动等多种渠道,加大对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宣传力度,提升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举办传统文化科技节,展示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创新成果,如数字艺术展、虚拟现实体验等。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才是关键。加快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的文化艺术人才,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信息技术为翼,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13日 20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