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3:15:33 来源: sp20241122
夜色静谧,山东大学文史楼里,《文史哲》编辑部主编、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杜泽逊正埋首工作。在卷帙浩繁的典籍中,“合古今而集大成”的《永乐大典》熠熠生辉,作为“《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项目的主持者,杜泽逊一直在努力让这部巨典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这些是我们2023年的第一批次成果!”指着桌旁400多册已经标点好的《永乐大典》,杜泽逊的语气中满是骄傲,“去年,我们和国内70多所高校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合作,基本完成了《永乐大典》存卷标点本的整理工作。今年,我们将与中华书局合作,进行标点本会审定稿,争取尽快出版。”
近年来,山东大学深耕人文沃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大力实施学术兴校战略、文化引领战略,充分发挥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为标志的中国古典学术优势,奋力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探路者和先行者。
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国古典学术”成功入选,该校以此为契机,发挥学科优势,深入推动人文学科汇聚融合创新,全面推进“《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研究”“全球汉籍合璧工程”“考古中国·焦家遗址发掘保护”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产出具有标志性时代性重大成果。
从“寻觅”到“归藏”,让古籍重归故土,焕发新生。在山东大学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为了让在海外漂泊数百年甚至更久的古籍“回家”,一直奔走于全球图书馆、藏书机构,足迹遍布95个国家的1988家图书馆,这便是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团队。
自2017年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启动以来,团队共调查了境外1988个藏书机构,初步了解约135万部境外中华古籍的情况。“中国古代文献典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在完善中华古文献的存藏体系、为国内文化建设和国际文化交流提供文献支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全球汉籍合璧工程首席专家、山东大学讲席教授郑杰文说。
此外,山东大学深入搭建交流互鉴高端平台,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打造系列学术活动品牌,开展多维学术对话与人文交流,不断在儒学研究、文化遗产、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国际热点领域,为弘扬中华文明、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山东大学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者和实践者的奋进之姿,进一步提升人文社科学术原创能力、思想引领能力、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与传播能力、国际学术影响力,在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征程上彰显高校之为。”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说。
(记者 赵秋丽 冯帆 通讯员 车慧卿)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