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2 05:05:45 来源: sp20241102
莫让不良网络流行语侵害未成年人
专家:警惕网络流行语冒犯化发展趋势
□ 本报记者 韩丹东
□ 本报实习生 翟崎宇
最近,天津市民王女士发现,一句“你真是饿了,什么都能吃得下”成了上小学五年级儿子的口头禅。问其啥意思?儿子支支吾吾,说小伙伴们都在说,自己觉得好玩就学来了。
王女士上网一查发现,这是一句网络流行语,出自一部电视剧,大概是说人审美有问题,带有侮辱性的意思。李女士把孩子叫到身边,告诉他这句话是在骂人,以后不要说了。但孩子对此一知半解。
“不仅仅是这一句,一段时间以来,孩子嘴里经常蹦出网络流行语,他只是觉得好玩,不知道有些是非常低俗的词或骂人的话。”王女士颇为担忧地说,把这些网络流行语挂在嘴边,肯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但周围很多人都在说,实在防不胜防。
王女士的担忧不无道理。《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不少网络流行语、网络热梗在未成年人群体中流行,有的孩子说话夹杂着大量网络流行语,乃至作业、作文中都出现了网络流行语,这让孩子家长和老师都很苦恼和忧虑。
“酱紫”(这样子)、“神马”(什么)、木有(没有)……河北唐山的李女士是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家长,她发现孩子学了网络流行语之后,开始“不好好说话”了,说多了还经常将平舌音和卷舌音混淆。
李女士说,孩子热衷网络流行语,是受到了朋友的影响,他们认为网络流行语好玩又方便沟通,身边小朋友都在用,都这么说。“我一直在纠正孩子不要这么说话,但孩子有时没意识地又开始说了。”
北京昌平的吴先生说,他读小学的女儿平时都斯文有礼,家人在孩子面前从来不说一些粗俗的话。可是,吴先生最近却发现孩子与同学在社交软件上经常聊一些“两性”话题,说得很粗鲁。孩子的母亲与她深入沟通后才知道,根源就出在那些网络流行语上,一些网络流行语粗俗不堪,对孩子潜移默化造成了影响。
在河北邢台教小学语文的张老师也发现了这一现象——一些孩子热衷网络流行语,不仅日常交流时用,甚至写作业、写作文时也会用上各种网络热词。
“这些网络流行语虽然比较简洁,但往往缺乏完整的语法和语义结构。未成年人长期使用这些语言,不仅会降低语言表达能力,影响社交,还可能导致正规文字学习的困难,影响阅读理解、写作技能等。”张老师说,她对此很头疼,需要额外花时间去和同学们解释和纠正这些用词。
还有多位家长反映,孩子高频率使用网络流行语,让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出现了一定的障碍。
来自天津的家长田先生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他儿子期末考试没考好,退步了很多,于是他就对儿子进行了一番教育。孩子回答道:“啊,对对对!”
当时,田先生还以为孩子听进去了,过后一想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后来在网上检索发现,原来那句话所代表的是一种敷衍的回复方式,即承认自己在“摆烂”,表达了“破罐子破摔”的态度。
据了解,网络流行语通常承载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一些传统的、已经存在的词语,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或用法,也成了网络流行语。不少网络流行语包含负面、叛逆的情绪,甚至涉及暴力、消极行为。
孩子们为什么会被网络流行语“吸引”?
“网络流行语正好符合青少年追求‘新’‘奇’‘特’的天性,通过网络的交流互动,青少年在各自圈层中形成独特的话语和符号体系,以寻找表达的自由感和同类归属感。”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律师说。
马丽红认为,网络流行语有正向和负向的多元存在形式,大多新鲜、有趣,但是也有不少语言存在表达不规范、具有低俗性和冒犯性等不良导向的特点。未成年人的甄别能力还不够成熟,极易被这些网络语言影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分析,未成年人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从未成年人的角度看,这些网络流行语能够体现自己的独特性,所以他们一有机会便使用这些网络流行语。
“在网络环境里,未成年人感觉到自由,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表现都会比较充分,孩子们喜欢使用网络流行语是追求自由的一种表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说。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未成年人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过度接触和使用网络流行语可能会对其产生误导,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未成年人正处于语言学习和沟通技巧的发展阶段,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还可能影响未成年人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使其日常交流能力下降。家长、学校、平台三方应形成合力,共同抵制不良网络流行语对未成年人的侵害。
“未成年人正处于语言学习和沟通技巧的发展阶段,频繁使用网络流行语可能会对孩子的思维产生限制,对他与别人沟通造成障碍,所以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孩子用一种开放的思想去对待,不要被这些网络流行语限制。”储朝晖说。
他提出,校园里要尽量减少使用一些不良的、存在歧义的网络流行语,这就需要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通过讲解语言的规范性、语言学习及训练,让孩子们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阶段,掌握正确的语言和沟通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习惯,鼓励他们多读书、多写作,加强语言规范和文学素养的培养。”储朝晖说。
有家长提出,有些网络流行语常被用来进行同学之间的攻击,可能导致校园“软暴力”的问题。对此,马丽红建议,家长和学校应对未成年人上网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学校教育应杜绝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网络流行语、网络热梗,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语言文字。
“互联网的价值在于开放、包容、共享,网络话语的产生与传播是不可避免的,无需全盘否定。”马丽红说,青少年作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引领了网络流行语的走向,赋予了语言新的生命力;但网络流行语也存在向过度娱乐化、幼稚化、冒犯化发展的趋势,应当引起警惕。
储朝晖认为,减少网络语言对未成年人的不利影响,最关键的是整个社会要养成一种风气,共同抵制不良网络流行语,媒体也要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
“家长、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要方法得当、以诚相待,这样不仅能使孩子们健康成长,也能营造充满正气的网络生活环境。”程方平说。
马丽红说,净化语言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家长、学校、平台、社会、有关主管部门应积极联动配合,对青少年网络语言的使用进行正向的引导,对网络环境进行科学的监管,同时也要给青少年必要的表达自由,各方齐力方能构建健康积极的语言表达体系。(法治日报)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