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23:56:43 来源: sp20241122
健康“医”点通
冬季地震灾后注意防范人体失温 这些知识请收藏并转发
北京时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气象部门提示,救灾避灾人员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防范人体失温情况出现。什么是人体失温?失温症的表现有哪些?如何应对与预防失温症?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奚小土在接受采访时,给出如下解答。
什么是人体失温?
失温,即失温症又称低体温症,是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核心区温度降低的病症。人体的总产热量主要包括基础代谢、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和肌肉活动所产生的热量。一般情况下,人体通过体温调节机制,可以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平衡,从而维持正常体温(腋下温度为36至37℃)。如果热量生成减少或流失增多,平衡被打破,就会引起失温症。
导致失温症的因素有哪些?
病理因素:体力消耗过度、能量补给不足、严重创伤、失血过多及患有甲状腺炎等代谢性疾病等。
环境因素:寒冷、风速和湿度。
药物因素:使用酒精、麻醉剂等也会影响中枢神经的体温调节功能。
失温症多见于哪些人群?
容易出现身体失温的人群包括:没有充足食物、衣物或取暖设备的老人;睡在室内低温环境下的婴儿;长时间停留室外的人群;饮酒后的人等。
如何识别失温症?
失温症的识别,可简单归纳为“一走、二听、三看”。
一走:串联行走测试法。行走时,后脚尖接触到前脚跟,呈一条直线。若难以完成上述行走,说明躯干运动失调,提示可能存在失温。
二听:听说话时口齿是否清晰、语言逻辑是否混乱。若行为和言语异常,应高度警惕失温症。
三看:看是否有持续发抖、走路不稳等异常行为,面色是否苍白,目光是否迷离。如果出现上述情况,提示可能存在失温。
失温症的表现有哪些?
失温症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期:
轻度失温:失温者的体温降至32至35℃;颤抖、双手麻木、无法完成复杂动作;呼吸快而浅;皮肤上出现“鸡皮疙瘩”;可能感觉疲劳、腹部疼痛;反常的尿多。
中度失温:失温者的体温降至28至32℃;有更明显的肌肉不协调,行动更迟缓、困难,伴有步伐不稳、方向感混乱等表现;面色苍白,唇、耳、手指和脚趾的颜色可能变蓝;可能产生短暂“热起来”的错觉,做出反常举动,如脱衣等。
重度失温:失温者的体温降至28℃以下;肌肉颤抖通常已停止,肌肉协调能力几乎完全丧失,不能行走;出现说话困难,思维迟钝等情况;暴露的皮肤变蓝;可能昏迷。
如何应对失温症?
一旦出现失温情况,要保持冷静,及时开展自救互救和及时就医。遭遇失温时,首先去除导致失温的原因,其次根据失温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若出现轻度失温的情况,失温者应迅速转移到温暖、避风、避雨的地方,更换干燥保暖的衣物,补充高热量食物,以恢复身体机能。
如果失温症状较为严重,已经丧失了活动能力,施救者应将失温者立即送医。无法立即送医时,施救者可进行现场急救。失温症的现场急救原则为尽一切可能减少失温者热量流失、促进核心体温回升、维持生命体征。
减少失温者热量流失的方法包括:脱去寒湿衣物,擦干身体,更换暖和干燥的衣物,或用干燥的毛毯、被褥、保温毯等包裹身体。
促进核心体温回升的方法包括:外部加温和能量注入。外部加温主要是对身体核心区域进行加热,如在失温者心前区、颈部、腋窝、腹股沟等核心区域放置热水袋。能量注入主要是补充高热量食物,如有条件,也可进食温经散寒、温通血脉的食物或药物,如红糖姜水等。
需要注意的是,施救者不要揉搓失温者的四肢,这样做会让外周低温的血液回流,使失温者核心部位的温度进一步下降,进而加重病情。
若局部有冻伤者,可以使用中药制剂进行局部处理。冻伤未溃,选用麝香活血化瘀膏、蛇油冻疮膏、云南白药酊、正红花油等外用。冻伤已溃,选用湿润烧伤膏、京万红软膏、康复新液等中成药外敷。
如何预防失温症?
预防失温症需注意“衣、食、住、行”四方面。
衣:尽量穿戴防寒性能好的衣物,防止体表外露;注意增减衣物,避免出汗导致衣物湿透;保持身体干燥,尽量选择排汗好的内衣,切忌穿棉质内衣,若被打湿,要尽快换干衣服;做好相应的防风措施,不要暴露在寒风中。
食:准备充足的高能量食物和热饮,及时补充热量。
住:野外宿营时选择向阳、避风的宿营点。
行:合理分配体能,避免体力透支、过度出汗;极端恶劣天气下尽量减少户外活动的时间和频率。
(人民网 陈子源)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