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6 07:17:51 来源: sp20241226
余德林(左)和同事定期走访服务“天坑村”,行走在通往村里的悬崖小道上。 龙晓东摄(影像中国)
余德林为村里的老人修好故障电灯。 雷光杰摄(影像中国)
“余师傅,我可算把你盼来啦!”披着朦胧月色,余德林一出现在村子里,早早等候的肖体友老人就高兴地喊了出来。
打过招呼,余德林走进老人家中。屋里电灯一闪一闪,凭借多年经验,余德林判断是开关处的螺丝松了。打开电工包,摸出螺丝刀,麻溜一拧,电灯便亮了起来。
修电灯不到5分钟,一来一回路上却要花将近4小时。余德林是南方电网贵州凯里施秉供电局杨柳塘供电所的作业员,自2006年起,他就开始负责白垛乡白垛村山洞组的电力维修。
白垛村山洞组四面环山,山底常住6户人家,进入寨子需要走一条绝壁上凿出的悬崖小道,也因此被当地人称作“天坑村”。寨子里多数年轻人已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70到90岁的老人。
余德林的日常工作,就是为这些老人解决用电方面的问题。“换插板、修电灯、接电线……都是简单的事情,但对老人来说却很棘手。”每个月余德林会定期到寨子里,为村民们排查用电问题。若有急事,村民一个电话,余德林也会立即前往。
由于进村难,大型设备无法通过,山洞组过去一度没有自己的变压器,村民们自己从5公里外的下洞田组拉来电线。“原本是7股的电线,为了节约成本,他们把线改成了一股、两股。”余德林说,“电压达不到,点200瓦的电灯都不够亮。”
2019年初,施秉供电局组织起施工队,在山洞组开展农网改造升级工作。那时候,余德林就站在“坑底”,等着上面用钢丝绳吊下来的电线杆缓缓降落,“设备进不来,电线杆全是这样吊下来,再人工进行架设。”当年7月,山洞组有了自己的变压器和绝缘电线,村民们用上了稳定优质的放心电。通了电,供电员工给村民送了打米机、电磁炉,每家每户还添置了电饭锅、洗衣机等家用电器。
出入寨子18年,余德林与村里的老人们早已熟络,“他们看到我就像看到亲人。”
修好电灯,肖体友送余德林出门:“余师傅,下次多久来?”
余德林挎上电工包,挥挥手说,“很快的,有需要随时打电话给我。”他走进夜色,身后的灯火越来越远,星星点点。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0日 07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