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6:20:46 来源: sp20241122
图为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
崔昊夫摄(影像中国)
核心阅读
虚拟现实影像通过视听双向互动,消弭了传统影视中观众与屏幕之间的距离,观众成为影像叙事的一部分,成为场景中的主体。而且,与传统影视不同,虚拟现实影像更注重个体化、个性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路是身体力行,是把知识具象化。而今,通过虚拟现实的技术手段,我们能以更具象化的方式学习知识,将“读书”与“行路”有机联系
丰富的数据源、广阔的应用场景与巨大的消费需求,是我国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
今年暑期,北京石景山首钢园开设的大型元宇宙数字体验综合展,吸引游客争相打卡。在这里,观众头戴虚拟现实(VR)设备,不仅可以跟随数字人导游飞入钟鼓楼,开启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之旅,还可以梦回唐朝,尽览长安古城美景,与古人展开跨时空对话。
近年来,随着虚拟现实技术迅速发展,各类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联合公布的2023年度虚拟现实先锋应用案例中,仅文旅领域的应用就涵盖传统文化数字化、数字演艺、智慧旅游、展览展示、文物修复、网络直播等方面,覆盖内容制作、传播、营销、服务等产业链环节。可以说,虚拟现实技术已迈过实验性阶段,在实际应用中开创着新的文化业态。
科技重塑视听
虚拟现实影像在视听体验上的独特性在于,它不只是影视的“全屏化”“立体化”,更能让观众与环境深入互动,从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和沉浸感。因此,在创作伊始,虚拟现实影像就与传统影视截然不同。传统影视通过既定视角呈现故事,无论是画面构图还是剧情发展,观众都只能单向接收,也更容易追随创作视角理解作品含义。虚拟现实影像360度的3D全景视野,则让信息从四面八方涌来,俯仰之间皆可观可感。如何既让观众沉浸其中又实现情节推进,提升影像的真实性和互动性,是虚拟现实叙事面临的主要挑战。
随着技术的进步,虚拟现实影像的互动体验更加流畅自然。观众可以通过转动头部、视线聚焦等方式进行交互,不同动作影响剧情的不同走向和发展。例如在虚拟现实动画《虫虫之夜》中,观众视点落在不同位置,隐藏的虫子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有些虫子可能会调皮地躲藏起来,另一些则会好奇地探出头来与观众“交流”。这种细致入微的互动设计,不仅增强观众的沉浸感,还使得整个体验过程充满惊喜和乐趣。
除了视觉之外,听觉也在虚拟现实叙事中起着关键作用。现实生活中,尽管视觉占据人类70%以上的感知,但双眼重合视域不足180度。相比之下,人们的听觉不仅有360度感知范围,而且耳朵的掩蔽效应会让人的注意力在声音的提示下集中和聚焦。因此,相较于传统影视通过左、右两个立体声道匹配屏幕内容,虚拟现实影像的环绕声布局需要与观众的视觉体验无缝衔接。当观众站在不同位置时,声音位置也会随之移动,带来更加逼真的效果。在“敦煌奇境”多媒体展中,创作者运用环绕声技术,根据情节发展将莫高窟外的风沙声、窟内的脚步声、壁画中的乐器声等声音元素融入其间,让观众闻声而行,穿梭于古老的时光回廊,在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中聆听历史低语。
虚拟现实影像通过视听双向互动,消弭了传统影视中观众与屏幕之间的距离,观众成为影像叙事的一部分,成为场景中的主体。而且,与传统影视不同,虚拟现实影像更注重个体化、个性化。观众借助虚拟现实设备,能够完全沉浸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享受独属于自己的空间。这种体验使得观众与影像内容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世界就在眼前
一直以来,人们坚信“眼见为实”。然而,虚拟现实技术以虚实互融、沉浸交互的方式,能够构建出不是真实、胜似真实的感知。特别是在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方面,虚拟现实技术具有独特优长。无论是千里之外的博物馆展览,还是年代久远的历史场景,观众都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随时随地身临其境,感受其独特魅力,仿佛世界就在眼前,历史就在当下。
名为“山海奇豫”的上海豫园灯会,以中国传统典籍《山海经》为蓝本,通过虚拟现实互动和非遗灯彩的两相结合,打造出一个瑰丽美妙的东方美学空间。宁波天一阁博物院在虚拟世界建立数字孪生体,游客可以通过其微信公众号,进入全景导游页面,一览天一阁美景;也可以在线下展中戴上虚拟现实设备,“登上”书楼,翻阅古籍,感受跨越时空的墨香。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路是身体力行,是把知识具象化。而今,通过虚拟现实的技术手段,我们能以更具象化的方式学习知识,将“读书”与“行路”有机联系。例如,中小学课本中有关于长城的文章,但亲临长城却没那么容易。虚拟现实影像《见微知“筑”识长城》中,观众可以“行走”长城,探索山海关、嘉峪关等重要关口,从不同角度体验长城的雄伟壮丽,并通过互动了解长城的建造过程、军事作用以及与之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这种虚拟体验让观众对世界文化遗产有了直观了解,进而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极大拓展,同时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数剧京韵”项目,将京剧名段、历史戏台、人物扮相、经典动作等元素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动作捕捉等技术相结合,打造了京剧文化数字资产库,将京剧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交互的数字内容,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京剧表演。
多维感官互动
不同的媒介造就不同的场景和内容。当下,得益于科技的进步,虚拟场景的逼真程度越来越高,虚拟和现实之间的边界更加模糊。除了视觉与听觉之外,触觉、味觉等感官正逐步整合到虚拟世界里,给人们带来新体验。无论是电视剧《三体》中能感受到震动、灼热的“三体游戏”,还是电影《头号玩家》里有疼痛感和重力感的虚拟“绿洲”,科幻作品中想象的场景正逐渐变成现实。
当下虚拟现实设备的主要发力点是减轻设备重量和改善舒适程度。与此同时,很多科技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全身穿戴设备,希望通过最新触觉反馈系统,将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质感、重量和温度传递给用户。用户在体验中不再只是接收视听信息,而且能够“触摸”到虚拟物体。目前,有的设备已经可以实现让用户感受到风吹过皮肤的凉意、握住物体时的发力,甚至是奔跑时身体的震动。有的设备能够捕捉用户心率和肌肉活动等生理数据,从而根据用户反应调整虚拟现实中的体验。有的设备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实时捕捉用户的全身动作,并将其映射到虚拟世界的角色上,实现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全身动态互动。当用户行走、挥手或跳跃时,虚拟角色与其动作高度一致,每一个细微动作都能在虚拟世界得到生动呈现。这种高度个性化的互动将“身临其境”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给虚拟现实技术带来变革。人工智能强大的分析能力和运算速度,将带动虚拟现实影像创作生产进一步迭代升级。未来的虚拟现实产品在提供感官体验的基础上,还能根据观众的情感、行为和偏好提供实时动态的情绪体验,虚拟现实中的人物、场景和情节将根据观众的反馈自我调整和进化,变得更加生动和智能,更加灵活地适应观众的不同需求。
丰富的数据源、广阔的应用场景与巨大的消费需求,是我国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我们期待,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现实将在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有更大作为,更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版式设计:沈亦伶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