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发布时间:2025-01-08 04:33:28 来源: sp202501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次主持召开事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座谈会,描绘了京畿大地宏伟蓝图。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京津冀正在不断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京畿大地起宏图

  区域发展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整体竞争力具有直接影响,自古以来,各国都高度重视区域发展和治理。恩格斯曾经预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把统筹区域发展作为一个重大问题。“三线”建设实施及全面调整与改造、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都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引领我国区域发展取得重要成就。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更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更深层次和更广空间激活发展动能?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观大势、谋长远、布全局,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明确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新时代以来的首个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启动实施。

  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比肩而立,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但也长期存在“北京吃不了、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特别是北京集聚过多非首都功能、“大城市病”问题突出。同时,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严重超采,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成为我国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张、资源环境超载矛盾最为严重、生态联防联治要求最为迫切的区域之一。面对严峻的问题和挑战,要想实现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优势和作用,必须以顶层设计指引三省市密切配合,朝着协同发展的目标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提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指出“京津冀同属京畿重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强调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要求“从全局的高度和更长远的考虑来认识和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10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京津冀地区考察调研,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科学擘画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宏伟蓝图,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总体要求、定位布局等,在每一个关键时刻和重要环节都给予重要指引,为京津冀三省市以协同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把握经济规律的战略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对经济规律的深入把握和创造性运用。京津冀三省市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共同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这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

  形成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的有力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处处呼应五大发展理念,重点指向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本身就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放眼全国,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仅是解决三地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需要,而且是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优化社会生产力空间结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京津冀三省市通过区域合作、优势互补、互联互通、协同发展,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集聚利用高端创新资源、打造区域体制机制高地,能够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市场动力、体制动力、人才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的关键落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坚持“全国一盘棋”,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时代以来的第一个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面向未来的发展战略。此后,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各地考察调研,多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希望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期望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嘱咐东北“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要求“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勉励长三角区域“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等等。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大棋局,习近平总书记精心谋划、科学布局,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引领,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为基础,促进区域间相互融通补充,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区域开发格局,擘画出一幅各个区域百舸争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恢弘画卷。

  十年走过不平凡历程

  面向未来的发展战略,必然具有前瞻性、长期性、系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既积极有为又持之以恒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十八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时,明确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是“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思路是“坚持改革先行,有序配套推出改革举措”,方法是“放眼长远、从长计议,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10年来,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再到“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京津冀三省市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中央有关部门和单位大力支持配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京津冀协同发展扎实深入推进。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初见成效,探索出一条人口密集地区内涵式优化发展的新路子。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对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先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北京立足“‘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不断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雄安新区重点打造“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实现以副辅主、主副共兴”等,都是着眼于牢牢牵住这个“牛鼻子”、解决“大城市病”作出的重要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北京不断优化核心功能,非首都功能增量得到严控、存量有序疏解,经济结构和人口规模得到调整优化;雄安新区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北京城市副中心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北京市“四套班子”以及70多个市级部门已经迁至副中心办公,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建成投用,承载力和吸引力持续提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初见成效,为全国乃至世界治理“大城市病”提供了中国方案。

  “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有力支撑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2014年2月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要求“把交通一体化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并指出“这个系统立起来了,协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就立起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就很容易实现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京津冀三省市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共同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格局优化,科学规划并建设现代化、智能化的交通网络体系,加快构建三地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目前,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构建,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保障条件。

  美丽宜居京津冀取得丰硕成果,努力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在生态保护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做好“战略留白”“绿色留白”,“符合新城规划的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可以先建”……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京津冀协同发展时,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深入细致部署。京津冀三省市闻令而动,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重点在联防联控环境污染、建立一体化的环境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实施清洁水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方面下功夫,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如今,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东方化工厂变身为城市绿心公园,白洋淀水质提升并保持在Ⅲ类标准、吸引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来此繁殖育雏。2023年,京津冀三省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分别为64.2%、57.3%、64.3%,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Ⅰ—Ⅲ类)比例动态达到“十四五”国家目标要求,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

  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加快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产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调研时多次强调的关键词,要求“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合作重点”“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京津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三省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利用高端创新资源,积极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合作,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2023年,京津冀区域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0.3万件,是2013年的6.7倍;2022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4.28%,比2013年提高0.85个百分点,持续高于全国;创新带动产出效率继续提高,2022年区域劳动生产率达到18.5万元/人,“梯次联动、优势互补”的创新链、产业链正在形成,在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考察时,总要走进农村、社区、工地,深入了解群众的衣食住行。在天津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要求“摸准居民群众各种需求,及时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在雄安新区嘱咐“重要的是衔接好安居和乐业,让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在河北石家庄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切实解决广大百姓关心关切的利益问题”,等等,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京津冀三省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共享发展成果,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10年来,京津2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开展办学合作,三地成立多个跨区域职教联盟和高校联盟,9900余家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直接结算;2023年,三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2013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7.2%、6.9%和8%。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新成效。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踏上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寄予厚望,赋予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光荣使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京津冀三省市坚持初心使命不动摇,大胆探索、敢为人先,不断寻求有效推进协同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为全国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带来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还是解决人口集聚带来的交通拥堵、资源超载、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无论是设立雄安新区,还是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并推进北京老城重组和改造提升,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更好解决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幼、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把发展的成效体现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体现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

  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才能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提供科学指引。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推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全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的“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重磅文件,都是用顶层设计指导、引领、推动合作的有力举措。顶层设计越完善、体制机制越健全,发展的目标就越明确,步伐就越稳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要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对区域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创造条件、完善制度,朝着既定目标稳步迈进;要把握区域差异,着力推动优势互补,既补各自的短板,又锻造共同的长板,把发展落差的势能变成协同发展的动能,让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更加深厚绵长。

  向改革创新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积极破除制约协同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打破条块分割、消除隐性壁垒,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共享、高效利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要正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一些领域发展还存在短板弱项等问题,通过改革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要以改革到底的坚强决心,动真格、敢碰硬,坚决破除制约区域协调发展、阻碍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弊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既强调全局观,又注重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比如,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引领带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更好服务全国大局和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探索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等等。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和主要矛盾,抓住符合目标导向、现实急需、具备条件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先行启动,带动区域整体协同发展,充分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涉及的主体多元、领域广阔、层次复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要突出首要任务,围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资源、政策、力量聚焦,确保标志性疏解项目取得明显成效;要进一步抓住重要问题、重要任务、重要试点,抓住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

  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长期性作出了深刻阐述,强调要“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稳扎稳打,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善作善成”。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比如,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涉及面广、各方利益协调难度大,要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尊重规律、尊重科学,积极稳妥、分步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打造的是一个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必须放在“千年大计”的时间跨度中考量,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稳扎稳打。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要锚定奋斗目标,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以钉钉子精神一步一步往前走、一项一项往前推,积小胜为大胜,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实践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京津冀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要看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不断把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变为成功实践,把鲜明特色变成独特优势,需要京津冀以及全国其他区域积极实践、不懈努力。蓝图昭示未来,成就催人奋进。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总结和运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宝贵经验,增强抓机遇、应挑战、化危机、育先机的能力,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在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走得更加坚实、更有力量、更见神采、更显底气。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9日 09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